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身在曹营的关羽是从谁的口中得知刘备的下落的?( )
A: 于禁
B: 刘辟
C: 孙乾
D: 陈震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近年来,我校多次邀请法官、律师、公安干警和法律工作者来校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B: 中国皮影戏曾经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使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C: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D: 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她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著成诗集《繁星》《春水》。
B: 《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故事新编》,话剧《茶馆》《龙须沟》。
C: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作者是孔子。
D: 《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言语》《方正》篇。
4、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以“温晴”为主线,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文章情景交融。
B: 川剧《变脸》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C: 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D: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5、下列各项对诗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诵读《次北固山下》的额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是同一个地方。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的关切之情。
C: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D: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6、语言运用——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花溪素有“云贵高原明珠”的美誉,是贵州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景区中的天河潭,以典型喀斯特自然风光著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谷牧誉之为“黔中一绝”。
B: 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被谷牧誉为“黔中一绝”。
C: 洞中有潭,水中有洞,山中有水,谷牧誉之为“黔中一绝”。
D: 洞中有潭,水中有洞,山中有水,被谷牧誉为“黔中一绝”。
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追溯 烽燧 契合 白驹过隙
B: 钟磬 愁怅 精萃 异曲同工
C: 蜇伏 璀灿 执拗 呕心沥血
D: 粗粝 闲暇 震悚 自出新裁
8、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赋(bǐng) 荒(dàn) 附(hè) 按(nài)
B: 脱(qiù) 狡(xié) 骂(màn) 候(jì)
C: 宫(què) 户(yǐ) 子(páo) 红(xiāo)
D: 媚(chán) 阔(chuò) 道(yǒng) 郁(yī)
9、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掣友。
B: 他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找宝藏。
C: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燃起一枝烟来。
D: 石板上青幽幽的,宽畅荫凉。
10、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是朱自清先生最钟爱的作品,祥子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最终变成了行尸走肉。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这部小说取材于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C: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小说作品中的瑰宝,文章气势磅礴,感情色彩鲜明,今天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
D: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就选自这部散文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赏析《浣溪沙》,回答1-2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1 )一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

( 2 )“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 )本文作者________ , 字退之,________(朝代)文学家。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

之不以其道 ________

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

④执策而________

( 3 )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刻画食马者?写出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 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了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

( 5 )文中作者抨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阅读本文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怎样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千里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雪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東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仲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 1 )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 2 )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

( 4 )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现代文阅读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①2014年8月28日,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亿元富豪指数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拥有218亿美元资产,超越万达集团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②马云的成功让我们赞叹羡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有过吃9个月泡面的艰苦创业期。

③马云从学校辞职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开始创业,也经过了一个不挣一分钱的艰难阶段。

④刚开始,大家工作都很投入,一眨眼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常常肚子饿时才想起来吃饭,为了省时间,他们便吃快食面。

⑤可是创业的困难程度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当初准备的钱都投进去了,可是连个泡都看不到。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马云唯一能满足大家的就是免费发快食面。为了省钱,他连快餐都不舍得吃,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⑥马云每个月入不敷出,被迫沦为“泡面党”。一日三餐都吃快食面,把一些人的胃吃坏了,有些人不得不溜号走人了。也有些人开始叫苦:“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吃泡面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马云总是学电影里的台词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 , 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因为他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20个小时,仍然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底气说一定会成功。

⑧那年春节,大年三十他还在工作。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打电话问他:“晚上吃什么啊?”他没有想,就说:“吃快食面。”母亲突然停住了,说:“那你回来,别干了!”“不行,弟兄们都还没走。”母亲哭了,说道:“你这是何苦啊,好好的固定工作不干,非要创业。”母亲专程赶过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大家吃得舒舒服服的,但也流出了眼泪。

⑨后来,马云在一次招聘中问一个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那人说:“快食面。”马云马上就乐了,“好!”那人也乐了,补充了一句:“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方便面‘达人’。”马云马上说:“你,我要了!”

⑩此后,马云就让那人给大家煮泡面,把快食面吃出花样来。那人一来,果然让大家改善了生活。她不是只买一种牌子的方便面,而是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都尝试一下。什么酸辣牛肉面、豉汁辣排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酸菜炖排骨面、小鸡炖蘑菇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笋干老鸭煲面、蟹粉狮子头面、葱香排骨面,就这样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大家都吃了,渐渐地都说快食面好吃。

⑪后来她能够把方便面煮出50多种味道来了。就这样,马云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还是十分艰苦,但吃泡面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浑然忘记身处低谷与逆境,一直都这么乐观与从容着。试问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专注和态度、韧性和耐力,还有什么样的苦难他扛不住?就这样,他们在吃了9个月的快食面后,开拓出了一条“血路”。

⑫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用马云的话说,“一创业就想挣钱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五年时间”“阿里巴巴过去走的路和吃的苦,很多公司要重新走一遍,吃一遍”。

( 1 )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 2 )文章重点回忆了马云吃9个月泡面艰苦创业的事迹,而这9个月吃泡面的原因和感受也经历了以下过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②没有工资、对付着吃→③入不敷出、被迫去吃→④变换花样、都说好吃→⑤多种味道、吃得“________”

( 3 )分析文段⑥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马云总是学电影里的台词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 4 )品析文段⑦中画线句子里划线词语的作用。

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 , 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

( 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舞台,课堂是我们学习的舞台,演艺厅是展示我们才艺的舞台,考场是我们展露自己才学的舞台……每个人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的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对于“舞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看法。
请以“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自定立意,写出真情实感;
③字迹工整,书面整洁;
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