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万全县私立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迎面走过来一群俏姑娘和小伙儿,打扮的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
B: 开学伊始,上级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C: 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追问,北约发言人先是闪烁其辞,继而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D: 整个园林浸沉在一片欢悦的大自然的静谧里。
2、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襟威坐 迁徙(qiān xǐ) 仲裁(zhòng cái) 诚惶诚恐
B: 筋疲力尽 舰艉(jiàn wěi) 旋风(xuán fēng) 默契(mò qì)
C: 浩瀚(hào hàn) 娴熟(xián shú) 镌刻(juān kè) 连棉不断
D: 诘责(jié zé) 妯娌(zhóu li) 辗转反侧 周济(zhōu jì)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B: 投身革命/即为家
C: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4、选择对下列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1 )好读书,不求甚解。( )
A: 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对词句就不需要下太大的工夫了。
B: 喜欢读书,但始终不大能领会书中的要义和实质。
C: 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工夫。
D: 喜欢读书,但对书中的精神,就不需要下太大的工夫了。
( 2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A: 他喝酒一定要喝尽,愿望就是一定要喝醉。
B: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愿望就是一定要喝醉。
C: 他喝酒一定要喝尽,一定喝醉了才善罢甘休。
D: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定喝醉了才善罢甘休。
( 3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A: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即使去向人家要,他还是安然自若。
B: 穿上又短又破的外衣,缺吃少穿,但他还是安然自若。
C: 穿上又短又破的外衣,即使去向人家要,他还是安然自若。
D: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缺吃少穿,但他还是安然自若。
( 4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A: 不甘心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B: 不为贫贱而忧虑,也不想升官发财。
C: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 不甘心于贫贱,也不想升官发财。
( 5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A: 从这话看来,他应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B: 从这话看来,他就是指五柳先生呵。
C: 从这话看来,他是否就是五柳先生呢?
D: 从这话看来,他无疑就是指五柳先生。
5、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C: 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6、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总是充满了这样多的错过?
B: 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C: 画面上,青年男女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
D: 他急了,摆了一条条理由:为什么男同志可以去,女同志就不能去。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冷暖空气频频交汇于江南一带,导致杭城一入冬就“泡”进了绵绵阴雨中。
B: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通知,倡导家庭及企事业机构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八点半至九点半,关掉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
C: 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发文件强调,要将思想、道德、心理教育和依法惩戒威慑相结合,切实做好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D: 我们要像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逐渐摆脱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8、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误的一项是 ( )

A: 诸葛亮青年时以师礼对待庞德公,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
B: 篝火晚会上掌声雷动,笑语连连,同学们聚在一起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 多宝佛塔的设计者真是别出心裁 , 建造的格局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D: 自“四个襄阳”活动开展以来,古城面貌焕然一新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并列复句。
10、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林匹克精神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奥林匹克主义区别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它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C: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是奥林匹克的广泛性,只有全民参与,才有可能把奥林匹克的理想变为现实。
D: 在人类构筑未来的全部力量中,奥林匹克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 )这首诗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觉得有何作用?请赏析。
(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公冶长》)

【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学而》)

【注】①宰予:孔子的弟子。②朽(wū):建筑时用来抹墙的工具。句中用作动词,指抹平,修饰墙壁。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吾日三吾身________

②于予与何________

③于予与改________

未若贫而乐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3 )结合【甲】中的《公冶长》和【乙】中的《学而》的具体内容,谈谈孔子在修身做人方面的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透着春光

①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小时候上学,我兴奋地将成绩单递给他看,我以为他看到我骄人的成绩,一定会夸我一番,甚至还带我到公园去逛逛。

②可是,父亲看到成绩单,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再也没有说话了。

③满心欢喜,得到的仅仅是“哦”了一声,那一刻,让我好失望。我背过身去,轻轻擦拭着眼角。我心里恨恨地发誓道,您不夸奖我,我下次要考得更好,就是要气您。

④我把考个好成绩,当作是生父亲气的一个手段。果然,看到一次比一次考得优异的成绩,我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满足和快感,好像是对他一种报复的成功。

⑤久而久之,我和父亲交流少了,无论自己有什么喜讯或痛苦的事,自己也不愿和父亲说了。有时看到父亲默默地看着我,嘴唇几次翕动,好像有什么事要对我说,我假装看不见,转身离开了。听到背后有一声重重的叹息声,我心里好不得意。

⑥学校离家较远,每天上学放学,我都是骑自行车。同学看着我的自行车,总是羡慕地说:“你的自行车保管的真好,是你自己擦的吗?”

⑦我疑惑地说:“没有啊,我的自行车一直就是这样干净的。”

⑧同学纳闷地自言自语道:“真奇怪了,我的自行车骑的像泥猴子,而你的自行车每天总是干干净净,像新的一样。”

⑨听同学这么一说,我才注意到,我的自行车是与别的同学不一样,锃亮、洁净,链条、弹子盘、轮头,都很润滑。

⑩一天清晨,我起的很早,推开窗户,忽然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正蹲在自行车旁擦着自行车。他擦得很仔细,用小布条将各个部位都擦到了。擦好自行车后,他又用小油壶,将自行车轴承里上点油。忙活了半天,父亲站起身,边用纱布擦着手上的油污,边欣赏着擦得干干净净的自行车,就像是在欣赏着自己刚刚创作完成的一部杰作。

⑪我这才明白,原来我的自行车保管的这么好,一直是父亲默黙无闻地帮我在维护,而我却一点也不知晓,只知道骑得舒服。我不解,父亲为什么不声不响地帮我维护自行车,却从没有提起过。

⑫工作后,需要经常上夜班。每当到了上夜班的时候,我要一个人走很长的一段夜路。那段路,既僻静,又没有路灯,我一个人常常加快步子,回到家,里面的内衣常常是湿透了。

⑬一天,在路上,突然从路边的草丛中窜出一个黑影,那黑影拿着明晃晃的一把刀,用手捂住我的嘴,压低嗓音,叫我把身上的钱交出来,不然要我的命。

⑭我惊吓得浑身发抖,不知所措。突然,只听一声怒吼,那黑影惨叫一声,松开我的手。接着,两个黑影扭打在了一起。不一会儿,一个黑影连滚带爬地跑掉了。

⑮惊魂未定,只听那人问道:“孩子,那混蛋没把你怎样吧?”

⑯我这才看清,原来是父亲。我惊喜地问道:“爸爸,怎么会是您?”

⑰父亲用手捂住流血的胳膊,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每当你上夜班的时候,我就远远地跟在你身后,遇到危险,我还可以帮你一把。不用怕,你在前面走,我还跟在你身后。如果有哪个混蛋敢欺侮你,我这把老骨头一定会揍扁了他。”

⑱那一刻,我全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暗中保护我,可他却从没有提起过。我要看看他胳膊的伤,父亲却极力回避着,说道,被那混账碰破了点皮,没关系,过几天就好了。说罢,父亲催促着我往前走。

⑲一路上,我好几次回过头来,发现身后远远的地方,一个黑影时隐时现。从此,每当到上夜班的时候,我的步履没有了慌张,走得格外踏实。我知道,在我的身后,一定有一个影子在保护着我。这个影子虽然只剩下一把老骨头,但这把老骨头在保护女儿面前,依然有力拔山兮的气概,让小毛贼闻风丧胆,抱头鼠窜。

⑳父亲对我就没有像别的父亲一样,对女儿总是女儿长、女儿短地叫着,他总是躲得远远的,好像生怕女儿撞见。他的爱虽然在暗处,但他的爱分明透着春光,让女儿的步履一直朝着有阳光的地方奔跑,让女儿一天一天地坚强长大。

( 1 )文章主要记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
( 2 )文中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 3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 4 )请说说文章标题的妙处。
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完成各题。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③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

④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⑤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⑥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⑦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⑧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炊烟也能被沾湿么?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因为

⑨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 1 )在作者眼中,家乡的炊烟三餐有别。早上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__,傍晚的炊烟则__,都和庄稼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
( 2 )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则把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
( 3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庄户人家也搬进了高楼,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怕很难见到。请你结合这一背景,围绕文章的内容或主题向作者提一个问题,并写下作者可能给出的回答。

问题:________

回答:____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风采”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精神风貌。对于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来说,举止大方、个性鲜明、积极向上……都是动人的风采。个人有个人的风采,群体也有群体的风采,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展示少年风采的舞台。请以“少年风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在600﹣1000之间。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