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中国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 B: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舍予,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样子》、《背影》、《踪迹》。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集》等。 D: 《动物笑谈》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B: 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交通违法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以来,迎来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
3、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在《雪》中赞扬了他在日本仙台学医期间所遇到的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老师。B: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浪之歌》中运用拟人、比喻手法抒写了他对自己祖国的深切思恋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C: 美国作家茨威格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世界文豪托尔斯泰那双锐利异常、能洞察世事的眼睛。 D: 宋濂在《与朱元思书》中激励我们读书要“勤且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
4、 | 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本次亚信峰会上,我国认为,在复杂的安全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合作,才能迎来共同安全。B: 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有效的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切实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大局。 C: 今年,“端午”恰逢“六一”,幸福的假日属于孩子,加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成为旅客出游的主流。 D: 美食片做成了社会纪录片,这是《舌尖2》引发的最大争议所在的地方,对网友“口水与泪水比例失调”的吐槽,引起了导演组的思考。 |
5、 | 下列对《关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赞美诗,赞美贵夫人的风采多姿、文静美丽。 B: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诗。 C: 它描写了“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D: 采取重章复唱手法,写出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曲折生动。 |
6、 |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jié)责 文绉绉(zhōu) 颔(hán)首低眉 搓捻(niǎn)B: 磬(qìng) 酷肖(xiāo) 长吁(yū)短叹 稽(qǐ)首 C: 黝(yǒu)黑 炽(chì)热 执拗(niù) 期期艾艾(ài) D: 伫(zhù)立 模(mó)样 凛冽(lǐnliè) 鬈(quán)发 |
7、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遨游 钥匙 枝桠 心扉 浑然一体B: 赌博 蒙昧 貂皮 波澜 海誓山盟 C: 犀利 迁徙 繁衍 驰骋 盛气凌人 D: 畸形 质问 宽恕 欣慰 翻来复去 |
8、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 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 有关人士指出,近几年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中东等主要产油区形势不稳造成的。 D: 读书不仅是开启个人成长、成功、成才之门的钥匙,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
9、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在今年的作文比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B: 他盛气凌人地扬起手往桌子上一拍,霍地站起来,痛斥造假者的狡辩。 C: 试卷的命制要讲究适合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长吁短叹也不行。 D: 他这个人做事总是毛毛躁躁,这么多题他拖泥带水地半小时就做完了。 |
10、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 , 形势紧张。 B: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C: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是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老水手走去。 D: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
阅读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完成小题。 |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后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余挐一小舟________ 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客此________ ④及下船________ ( 3 )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造门不前而返 C: 是日,更定矣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其如土石何 人问其故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5 )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人民网10月7日电 国庆长假今日将结束,受探亲、旅游和学生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高速公路今天将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多地高速或再现拥堵。
据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预测,7日全国公路返程高峰将从10时开始,有可能持续到晚上21时。6日路网运行压力较大的路段还将迎来新一轮的车流高峰,特别是一些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相交汇和连接线的交通流量将持续高位运行,交管部门采取有效的shū通措施,将是道路通chàng的关键。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________ | shū | chàng |
持续 | ________通 | 通________ |
人人可以创新
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②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
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③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新。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人自我实现和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征服,是身处困境时的咬牙奋起,是一帆风顺时的专注前行,也是追梦路上的从容坚定……征服,就是不忘初心,在实干中实现美好愿景。
根据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书写要规范,卷面须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