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瞳仁 融化 推桑 萦绕 B: 磅礴 华裔 斑斓 演绎 C: 思慕 抉择 翡翠 魏峨 D: 迁徙 诬篾 蜿蜒 寒噤 |
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风骚(sāo) 凝望(níng) 佝偻(gōu) 亵渎(dú) B: 惊骇(hài) 游弋(yì) 劫掠(nǜe) 筵席(yán) C: 恣雎(zì) 嗤笑(cī) 栈桥(jiàn) 箴言(zhēn) D: 停滞(chì) 豢养(huàn) 绾发(wǎn) 汲取(xí) |
3、 | 加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庭院里荒草萋萋,狗尾草、鬼针草、野榛子、野桃树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野草蔓住了整个庭院。B: 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文化景观,使游人流连忘返。 C: 好久没有收拾过的样子,房间里杂乱无章。 D: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的境界,平原无际,回环曲折。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变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棉毡。 B: 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C: 留守儿童盼了一年,终于盼回了在远方打工的父母;白发爹娘望眼欲穿 , 终于听到了儿女回家的脚步声。 D: 广州市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
5、 | 下列情节与鲁智深无关的一项是( ) A: 大闹五台山B: 除恶蜈蚣岭 C: 单打二龙山 D: 大闹野猪林 |
6、 | 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我区“三水讲堂”教师成长平台在区教师发展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行。B: 各校要将“大阅读”工作纳入学校课程,努力增强“大阅读”活动的课程化水平。 C: 为加快“泰微课”资源建设步伐,教育局开展了“泰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论文评选活动。 D: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听取人民群众广泛意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 |
7、 | 下列句子表达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从心底里,对这位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B: 是否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衡量个人具有创新能力的标准之一。 C: 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使我感受到了前人的非凡智慧和杰出创造力。 D: 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预防校园欺凌有效机制,及早制止和发现校园欺凌行为。 |
8、 | 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顶是( )。 A: 诘责(jié) 诽红 妯娌(zhóu ) 眼花瞭乱 B: 一绺(lǚ) 匿名 炽热(zhì) 杳无消息 C: 佃农(diàn) 轮廓 气氛(fèn) 苍海桑田 D: 黝黑(yǒu) 胡髭 歼灭(jiān) 深恶痛疾 |
9、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 《登勃朗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C: 韩昌黎的《马说》是“不平则鸣”的呐喊,因作者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D: 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10、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能够哗众取宠 , 获得班级提名,他一直默默地为班级做事。 B: 四合院是传承百年的中国建筑智慧,更是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雕梁画栋间是中国人的情感寄托。 C: 上午第一节课,李老师精神焕发,他蹑手蹑脚地走到讲台前。 D: 他做事雷厉风行、拖泥带水 , 效率很高,深受员工喜爱。 |
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首联概写自己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官的遭遇,主要突出被贬之地的荒凉以及被贬时间之长,诗句里包含着无限辛酸与悲凉。 B: 颔联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前半句说好友嵇康随自己一同参与改革被杀,后半句借王质入山砍柴遇神仙对弈的事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充满了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C: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原意是用自己的不公正遭遇与新贵们的得势形成对比,以表现愤激之情。这两句充满了哲理,后人从中读出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D: 尾联点明酬答之意,扣住了诗的标题,既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感谢之情,又有共勉之意,这从“长精神”可以体会到。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古文阅读】 桐城派古文,望溪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①,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然惜抱之学,师法、家法,殆兼有之。惜抱之世父姜坞编修范②,博闻强识,诵法先儒,与海峰友善,诸子中尤爱惜抱,每谈文,必令侍侧。惜抱幼时,即喜亲海峰,客退,辄肖其衣冠,谈笑为戏,故编修授以经学,而复使受古文法于海峰。惜抱先生纂修秘书时,于文襄③雅重之,欲一出其门,竟不往。书竣,当议迁官,刘文正公④以御史荐,已记名矣,未授而公薨,先生遂决计去。既退归,梁阶平⑤相国属所亲传语曰:“姚君若出,吾当特荐,可得殊擢。”先生婉谢之,集中所谓《复张君书》也。南康谢方伯启昆⑥,见先生,退而叹曰:“姚先生如醴泉、芝草,使人尘俗都尽。” (选自清代葛虚存《名人轶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 【注】①此句中望溪、海峰、惜抱,依次为方苞、刘大櫆、姚鼐的号,世称“桐城三祖”。②这句话指姚鼐的伯父姚范是姜坞人,曾任编修的官职。③于文襄,清臣于敏中的谥号。④刘文正公,清臣刘统勋的谥号。⑤梁阶平:清代名臣和著名书法家梁治国的字。⑥谢启昆:清代官员,出生江西南康,曾任布政使等职。方伯,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尊称。 【古诗阅读】 (甲)怀刘海峰先生 【清】姚鼐 先生高卧楚云旁,贱子飘摇每忆乡①。 四海但知存父执,一鸣尝记值孙阳②。 于今耽酒能多少,他日奇文恐散亡。 脱足耦耕③如未晚,百年吾亦发苍苍。 【注】姚鼐得悉刘大櫆准备离开歙县问政书院,回故乡隐居,至为挂念。在赴湖南任乡试副考官途中写下此诗。①贱子:姚鼐自谦;②父执:父亲的朋友;孙阳,指伯乐。③耦(ǒu)耕:指二人并耕。后亦泛指农事或务农。 (乙)绝句(其一) 【清】姚鼐 新蕉才展中心绿,芳杏将残半树红。 门掩小庭无客到,呼儿相对立春风。 ( 1 )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天下之公言也 B: 于文襄/雅重之 C: 辄肖其/衣冠 D: 呼儿相对/立春风 ( 2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惜抱出于刘门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 故编修授以经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D: 未授而公薨 人不知而不愠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诸子中尤爱惜抱 ________ ②先生遂决计去 ________ ③梁阶平相国属所亲传语曰 ________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然惜抱之学,师法、家法,殆兼有之。 ________ ②姚先生如醴泉、芝草,使人尘俗都尽。 ________ ( 5 )阅读诗文,回答问题。①古文记叙姚鼐轶事,不仅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侧面描写。 ________ ②文中姚鼐辞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再结合两首诗歌推断一下:姚鼐辞官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________ |
①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②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③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④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⑤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⑥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⑦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⑧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⑨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⑪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⑬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1 )梳理选文中“我”对第三只猫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①________——难过——②________——③________
(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 1 )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哥找弟筹资修桥,弟________ →哥________,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________,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 3 )格局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①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②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 4 )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请以________(父母、长辈)陪我________(做什么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