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康保县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B: 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直可爱的机器狗。
C: 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
D: 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2、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B: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 “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当下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__△__。

②也只有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__△___的搏击!

③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__△__。

④在人生道路上,__△__敢于突破、奋勇前行,__△__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A: 家喻户晓 惊心动魄 销声匿迹 只要……就……
B: 妇孺皆知 惊天动地 销声匿迹 只有……就……
C: 家喻户晓 撼天动地 无影无踪 不仅……而且……
D: 举世闻名 惊心动魄 石沉大海 虽然……但是……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和蔼可亲 并行不悖 举一反三 唉声叹气
B: 撤消处分 柳暗花明 中西合璧 称心如意
C: 黯然销魂 原型毕露 惨无人道 计日程功
D: 原物必还 为虎作伥 扬常而去 一张一驰
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屠/自后/断其股
D: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6、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 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 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 餐厅服务员劝阻正在吸烟的顾客,顾客叼着烟说:“烟是我买的,关你什么事?”
7、

请选出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水杉、银杉、金花茶等……”这句话中的省略号使用正确。
B: “整治违建是‘城市质量提升年’的一项攻坚任务。”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整治违建是任务”。
C: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的轻快。”这个比喻句运用得非常恰当。
D: 我们学过的《故乡》《藤野先生》都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8、下面语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炼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B: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屡炊烟,它是这里唯一的炊烟。
C: 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D: 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绵。
9、

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_________,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_________,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_________,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_________,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①只要热爱生命 ②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③既然钟情于玫瑰 ④既然选择了远方

A: ④①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这无可置疑 , 必须坚持。
B: 教师在课堂上应在学生习以为常的地方挖掘出新东西来,这样才有吸引力。
C: 铃声一响,一身西装的肖鹰教授便正襟危坐地走上讲台。
D: 父亲失业后,整日里长吁短叹 , 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

宋•刘攽(bā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 1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的一、二句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 2 )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训练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1 )解释字义。

天帝使我百兽________子以我不信________兽见之皆________

( 2 )翻译句子:

①解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炸豆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 )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 )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俩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 )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俩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俩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⑪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注释】①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②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幽暗 慵懒 黏稠
B: 黏稠 慵懒 幽暗
C: 黏稠 幽暗 慵懒
D: 慵懒 黏稠 幽暗
( 2 )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

小妹妹被蛇追赶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用细土抚慰伤痛


( 3 )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 4 )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概括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 5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

①入冬后北京最冷的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正是饭点儿,只剩下靠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别无选择,我只好坐在了那儿。

②服务员是位模样儿俊俏的小个子姑娘,拿着个小本子,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口外地口音问我:“您吃点儿什么?”我要了三两茴香馅的饺子和一盆西红柿牛腩锅仔。很快,饺子和锅仔都上了来,热气腾腾的扑面撩人,呼啸寒风,便都挡在窗外了。

③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抬头一看,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的桌前,也是别无选择地坐了下来。在我的对面坐下来之后,大概看见我正在望着他,老头冲我笑了笑,那笑有些僵硬,不大自然。也许,是为自己一身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感到有些羞涩,和这一饭馆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对应得不大谐调。我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或许还没有我大,只是胡子拉碴的显得有些苍老。我猜想他可能是位农民工,或者刚刚来到北京找活儿的外乡人。

④他坐在那里,半天也没见服务员过来,便没话找话的和我搭话,指指饺子,问我饺子怎么卖?我告诉他:“一两三块钱吧。”他立刻应了声:“这么贵!”这时候,那个小个子姑娘拿着小本子走了过来,走到老头的身边,问道:“你吃什么?”老头望了望她,多少有点犹豫,最后说:“我要一碗米饭。”姑娘弯下头在小本子上记下来,又抬起头问:“还要什么?”老头说:“就一碗米饭!”姑娘有些奇怪:“不再要点儿什么菜?”老头这回毫不犹豫地说:“一碗米饭就够了。”然后补充句, “要不麻烦你再给我倒碗开水!”姑娘不耐烦了,一转身冲我眉毛一挑,撇了撇嘴,风摆柳枝般走了。

⑤过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姑娘把一碗米饭端上来,更不要说那一碗开水了。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如果有钱,谁会只要一碗白米饭呢?但如果不是真的饿了,谁又会非得进来忍受白眼和冷漠,而只要一碗白米饭呢?

⑥我很想把盘子里的饺子让给老头先垫补一下,但把剩下小半盘的饺子给人家吃,总显得不那么礼貌,有些居高临下。那锅仔我还没有动,可以先让他喝几口,但一想饭还没吃,先让人家喝汤,恐怕也不合适,而且也容易被老头拒绝。

⑦因此,当姑娘又向这边走来的时候,我远远地冲她招招手,她走了过来,老头看见了她,张着嘴动了动,一定是想问她:我那一碗米饭呢?但如今的小姑娘哪一个好惹?看人下菜碟,已是常态。为了避免尴尬,我先把话抢了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给我上碗米饭!”话音刚落,怕她同样嫌弃我也只要一碗米饭,便又加了句:“再来三两饺子。”姑娘在小本子上记了下来,转身走了。我冲着她的背影喊了句:“快点儿呀!”她头没有回,扬扬手中的小本说道:“行哩!”

⑧老头望了望姑娘走去的背影,又望了望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似乎是想看看,同样一碗米饭,到底谁的先上来。一下子,让我忽然感觉偌大的饭馆里,仿佛主角只剩下了老头、姑娘和我三个人,三个人彼此的心思颠簸着,纠结着,一时无语却有着不少的潜台词。

⑨我望了望老头,也没有说话。我是想等这一碗米饭和三两饺子上来,一起给老头,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饿的时候,谁都有钱紧甚至是一分钱让尿憋死的时候。老头垂下头,不再看我。我埋下头来,吃那小半盘的剩饺子,也不敢再望他。我不知道此刻他在想什么,但生怕我的目光总落在他的身上会让他觉得尴尬。

⑩很快,也就是那小半盘剩饺子快要吃完的功夫,只听姑娘一声喊:“您的米饭和饺子来了。”便把一碗米饭和三两热腾腾的饺子端在我的桌子上,同时也把老头的那一碗米饭端在桌上。可是,抬头的时候,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不在了。

⑪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 1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老人的活动

服务员的表现

老人的内心感受

老头进门坐在了我对面

半天都没过去

不自然、羞涩

老头点饭

①________

先犹豫后坚定

老头等饭时

不理不睬

心急、尴尬

老人悄然离开

终于给老人端来了米饭

②________


( 2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老头垂下头,不再看我。我埋下头来,吃那小半盘的剩饺子,也不敢再望他。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我”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全文通过“我”的观察、心理活动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文中的“我”是线索人物。
B: 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既表明天气寒冷,更暗示人心冷漠;同时营造了悲凉的氛围,奠定全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C: 文章小个子姑娘最后还是给老人端来了米饭,说明她之前只是忘给老人送米饭了,她还是善良的。
D: 文中小个子姑娘对“我”和老头的态度截然不同,折射出人情冷暖与人生的不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性的思考。
( 4 )小说结尾说“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有哪些内涵。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我们感受到祖国江山的雄奇壮丽;从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柔与娇美;从穆旦的《我看》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勃勃……

请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表达你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