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重庆市开县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A: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贪婪地)望着屠夫。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C: 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屠户面前。
D: 缀行甚远 (狼)紧跟着(屠夫)追了很远。
2、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荒(miù) 古(gèn) 而不舍(qì)
B: 重(hé) 桑(shèn) 为人知(xiăn)
C: 石(pán) 妒(jí) 尽心血(lì)
D: 鸣(gāo) 发(bèng) 义愤填(yīn)
3、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称为“史上最严驾考新规”之称的驾照考试规定从2017年10月1日起全国实施。删掉“之称”。
B: 由中国导演贾樟柯参与导演同时担任监制的,与“金砖国家”合拍(时间去哪儿了)将于IO月19曰与大家见面。在“合拍”后面加上“的电影”。
C: 2017年IO月l1日,作为西安市委市政府打造“音乐之城”示范街区的抓手项目陕西大剧院,年度演出量将超过500场左右。删掉“作为”
D: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法治化程度的高低,对增强核心竞争力有直接作用。将“高低”改为“提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靖江的观众听完张惠妹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被深深折服了。
B: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C: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 随着“天宫二号”的发射升空,使中国向空间站时代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5、选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的训练。
B: 通过这次比赛,使他自信心增强了。
C: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身体仍然很健壮。
D: 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6、下列划线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射(善良) 尔安敢吾射(看轻)
B: 吾不亦精乎(射箭的本领) 徐以杓酌油之(一滴一滴落下的液体)
C: 但微之(下巴) 公亦以此自(夸耀)
D: 但手熟(同“耳”,罢了) 康肃笑而之。(打发)
7、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shà) 轻(yínɡ)   丝(lǚ)
B: 崩(tā) 匀(chèn) 圆(hū)
C: 波(lín) 刻(qīnɡ) 兆(yù)
D: 纱(línɡ) 峰(luán) 漫(ní)
8、

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清明时节,云居山下,同学们怀着 的心情,肃立在纪念碑下,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
2.从未谋面的小表弟站在自家门口,手扶门框,全神贯注地 着我和妈妈,眼睛里全是疑问。
3.自然界的物体,多数呈曲线状:高山峻岭,是屹立着的曲线;大江小河是 着的曲线。

A: 崇高 打量 流泻
B: 崇敬 打量 流动
C: 崇高 端详 流动
D: 崇敬 端详 流泻
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是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 阴影。

②2015年“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通过展现医生们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境界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谈论沂蒙精神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 ,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A: 蒙受 弘扬 妄自菲薄
B: 蒙受 宣扬 妄自尊大
C: 承受 弘扬 妄自尊大
D: 承受 宣扬 妄自菲薄
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汕头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修改:“加大”改为“加强”)
B: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修改:句末加上“意识”)
C: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田地了。(修改:“田地”改为“地步”)
D: 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修改:删去 “一直”,或删去 “始终”)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①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②恬静安然。澹:溪水澄澈平静。

( 1 )王维的诗歌在色彩使用时,有些是直接在描绘景物时赋予其色彩,如“清川澹如此”,但是,作为诗歌、绘画造诣极高的艺术家,王维在诗歌中表现事物更多的是给予读者留白,让读者根据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行人为着色,以达到读者所心仪的幽美境界。

如“________“ ”________“。

( 2 )对于描写景物把握色彩方面,王维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多为冷色调,然而其诗却多给人清新明快、安闲怡然之感,并无几分颓废凄凉之气。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和你的阅读体会,谈谈你的发现。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九十________

②汝之不________

③固不可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3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则寓言一开始介绍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之迂”,说明了人与山的矛盾,也解释了为什么愚公要移山。
B: 这则寓言最突出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如智叟的鼠目寸光与愚公的目光长远,智叟的讥笑反对与众人的热情支持,使愚公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C: 这则寓言短小精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形象,启示我们想要克服苦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D: 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被感动后命夸娥氏儿子将大山搬走,帮助愚公实现了移山的愿望,说明人力不如神力,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顾晓蕊的《温暖的依靠》

①记得那年黄昏,刚下过一场阵雨,院里落了一地桐花。五岁的我在趟水玩,裤腿上沾满斑驳的泥点。

②随着“吱咛”一声,大门被轻轻推开,进来一位身穿军装的男人。妈妈恰好从灶间出来,抬头一看,两只脚像被施了魔法,定定地站在那里。

③男人咧开嘴直笑。妈妈揉了揉眼,惊喜地喊:“你回来了,你可算回来了!”

④妈妈走到我面前,蹲下身子,把我拉进怀里,指着眼前的男人,说:“妞妞,快喊爸爸,他是你爸爸。”我挣脱妈妈的怀抱,飞速跑回屋……

⑤父亲是一名军人,他所在的部队常年驻守边防,回家探亲的机会屈指可数。因此,年幼的我对他印象模糊,只觉得父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感。

⑥父亲在家住了三天,就急匆匆地返回部队。八岁那年,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爸爸的部队里。

⑦又见到父亲,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父亲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

我和父亲,如在两岸,隔着清清浅浅的溪。倔强的我用沉默来对抗爸爸的自私和不负责任,不肯叫他一声“爸爸”。多少个静谧的夜晚,父亲走进我的卧室,借着微弱的月光,他坐到床边,为我掖好被子。我侧着身子,假装睡觉,心里却十分厌烦。

⑨直到十岁的一天。学校召开运动会,要求我们自备运动鞋。父亲冒着大雨步行到市里,为我买回一双白球鞋。望着淋得透湿的父亲,我突然心里酸酸的,舌尖转了无数次的“爸爸”,终于脱口而出。

⑩日后年龄渐长,我慢慢理解了父亲。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他的职责,既然选择了参军,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更何况,粗犷的他一旦柔情起来,竟让人心里溢满温暖。

⑪记得那一年我12岁,我们起了个大早,翻过两座山头,来到了人烟稀少的后山。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⑫我松开父亲的手,如一只快乐的蝴蝶,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快乐地奔跑。父亲打开帆布袋,开始采摘黄花菜。半个小时后,父亲再抬起头时,不见我的身影,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⑬父亲在波浪般的花丛中横冲直撞,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父亲终于发现了我,我不慎从峭壁坠落,被一截树桩挡住,我吓得浑身发抖。父亲拼命把我拉了上去,我紧紧地,紧紧地依偎在父亲的肩头,大声哭泣。

⑭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那个夏天,父亲背着“死而复生”的我,沿着弯弯的山路,唱着军歌回到了家。父亲用浑厚的歌声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那一刻,我冰冷的脸伏在他宽大而温暖的肩上,就像靠着一座坚实而温暖的大山。

⑮父亲喜欢读书,喜欢一边翻书一边诵读。

⑯上初中时,我不喜欢阅读,更不喜欢写作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仍坚持为我购买课外读物,《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塞满我的小书柜,父亲总是说,“书中有精神营养”。慢慢地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

⑰现在,我偶有文章见报,父亲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他笑着说:“书有尊严,读书人有尊严。”他用汩汩流淌的父爱,把情怯的我灌溉成一朵夏日玫瑰。不知从何时起,当年英姿飒爽的他腰杆已不再挺直,双鬓添了缕缕白发。父亲感慨地说:“你们长大了,我也老喽!”听了这话,我的心仿佛被狠命撞了一下。

⑱窗外又下起了雨,往事随着雨滴溅出记忆的水花。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念,父亲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撑起了一片晴空。他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依靠。

( 1 )文章围绕父亲和“我”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你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五岁时,父亲从部队回来探亲,我拒绝喊他。

八岁时,________

十岁时,________

十二岁时,________

上初中时,父亲为我购买课外读物,我喜欢上了我阅读写作。

( 2 )结合语境,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①赏析下面句子。

我和父亲,如在两岸,隔着清清浅浅的溪。

②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③节中“咧开嘴直笑”写出了父亲的喜悦之情,“揉了揉眼”写出了母亲不敢相信父亲回来的事实。
B: 第⑦小节划线句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对父亲的陌生感和父亲的疼惜与自责.
C: 文中“我”的情感先后经历了排斥、厌烦、感动、依恋、崇敬、感念。
D: 本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叙述往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 4 )阅读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链接】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于漪《往事依依》

选文第十五小节和链接材料都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写法和作用上的异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

( 1 )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

( 2 )文中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

( 3 )本文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很有特点。请以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为例,说说这样的语言表达有什么好处。

( 4 )第⑤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 5 )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什么是大事?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生死是大事,荣辱是大事,只要对自身发展能起到改变方向,改变性质,影响深远的决定、行为、言论、发现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大事;同理,对于国家民族亦是如此。“大事”来临的时候,静气就能够让我们独立思考,在各种纷繁现象中拨云见日;能够让我们平和处事,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大事”时刻,你或者是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又是怎样“静气”处事呢?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联想,可以发表观点,也可以抒情,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