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在下句横线上依次应填人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他________不关心他的军队,________不喜欢去看戏,________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________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A: 不仅 而且 更 除非B: 既 也 也 除非 C: 虽然 也 并且 但是 D: 不只 并且 也 但是 |
2、 | 下列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B: 《最苦与最乐》一文以设问开头,引出 “最苦的事”,使人思考。 C: 《论语》十二章,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 D: 《爱莲说》的作者是唐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
3、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十多年前余光中先生曾到南宁讲学,应听众要求朗诵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 B: 在中考备考的紧张日子里,同学们依然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相敬如宾。 C: 谈及我校选手在此次比赛中的竞争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 , 也不能盲目乐观。 D: 漓江书院开启24小时营业模式,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让爱阅读的市民流连忘返。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面对王师傅的质问,一向魅上欺下的沈经理恼羞成怒,竟然威胁要开除他。 B: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做一个公民,我们要克尽职守。”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C: 人在困难之始,往往会雄心壮志地制定计划以鞭策自己,可最终却又会输给拖延与懒惰,从而重蹈覆辙。 D: 在突如奇来的灾难面前,这里就是天然的庇护所,给一筹莫展的人们带来信心和安慰。 |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阅读经典具有一定的难度,你若真正读懂了,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 B: 内蒙古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初步遏制了巴丹吉林等五大沙漠的扩展态势。 C: 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一样,二者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D: 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翻山渡河,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沛流离 , 才到达那个山村。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 B: 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 C: 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D: 经过技术革新,这种产品的成本下降了一倍。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B: 这是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大家相敬如宾 , 在此学习我倍感愉快! C: 《中国诗词大会》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理喻的作用。 D: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在未来的通讯行业中,5G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将引领一场崭新的网络技术革命。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画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居,驻足端详,触景生情 , 不仅潸然落泪。 B: 班长有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令人敬佩。 C: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D: 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蔓延 叮嘱 爆发力 决策布署 再接再厉 B: 历练 凝聚 群防群治 源远流长 C: 蓝本 严峻 天然气 攻坚克难 众志成城 D: 保障 贯例 荧光屏 火速驰援 义无反顾 |
10、 |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强调/勉强 新鲜/鲜为人知 载歌载舞/怨声载道 B: 渲染/喧哗 契合/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瑕不掩瑜 C: 压轴/车轴 处理/处心积虑 浑身解数/解甲归田 D: 沏茶/彻底 驯养/不足为训 惴惴不安/细心揣摩 |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 )本诗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比较,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B: 作者运用描写,写出了泰山的耸立险峻。 C: 作者运用设问,表达了自己的好奇疑惑。 D: 作者登临山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①(节选)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②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③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构亭北碕,号“沧浪”焉。……予时榜小舟,幅巾⑥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⑦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⑧,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注释】①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为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别墅。庆历年间为苏舜钦购得。②崇阜(fù):高山。③并水:沿水而行。④杠:独木桥。⑤亏蔽:遮映。⑥幅巾:头巾,这里泛指轻便衣服。⑦汩汩:沉浮。⑧磨戛:折磨。 ( 1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废”的本意是“停止,不再使用”,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废”为“废黜,放逐”之意。 B: 成语“画虎类犬”中“类”是“像”的意思,以此类推,“不类乎城中”中的“类”也可以解释为“像”。 C: “东趋数百步……”和“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行走”的意思。 D: “其地益阔”中的“益”有“增加”“好处”“更加”“富足”“渐渐地”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更加”之义。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B: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C: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D: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材料,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与苏轼有何相似之处。(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
古人过年的“钱习俗”
倪方六
①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古人是这样定义的:在过年时“赠小儿钱,曰压岁钱”。
②如何给小孩子压岁钱?通行的是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后,长辈就会递过准备好的压岁钱。其实,清代最讲究的是将钱用红线串起来,放在孩子睡觉的房间。据清蔡云《吴歈百咏》记载:“除夜将睡,以钱置小儿女枕边,名‘压岁钱’。”
③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祈望,所以准备压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④过年时流行的“钱年俗”还有“挂门钱”,这种“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门钱,顾名思义是挂在门上的钱,又称“黄钱”、“红钱”,在民间眼里它是“喜钱”,但并不是真的流通货币,乃五色纸钱。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当时的年俗:“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挂门钱风俗是为了迎接门神,到后来挂门钱又被赋予抵御“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灾驱疫的需要,与门挂桃符是同一原理。
⑤因为放置手法的不同,挂门钱又叫“贴门钱”。乾隆《石首县志》记载,当地大年三十,“贴五采门神与桃符,并挂纸钱于门壁。”
⑥古代做生意的人家尤其重视挂门钱,将所贴的纸钱称为“利市钱”。光绪《曲江县志》记载,当在“除夕馈年,换新春联,贴门神、利市钱。”在挂门钱风俗基础上,还衍生出挂“散钱”——把钱挂(贴)钱到家中器具上,以图吉利。光绪《沔阳州志》记载,当地过年时,“家中器物均散挂钱纸,曰‘散钱’。”
⑦摇钱树,简称“钱树”,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树,据说这种神树,古人希望钱能生钱,像树上结果子一样挂满枝头,稍微摇摇就会落下金钱来。然而,摇钱树的最初出现并非吉祥物,而是当随葬的冥器来使用的,在汉魏以前特别流行。之后“摇钱树”的概念被移植到过年风俗中。
⑧老北京人过去就有岁末挂“摇钱树”以祈年的风俗,那时家家都会准备“摇钱树”,其制作方法在《燕京岁时记》里有记载:“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在南方,过年也流行挂“摇钱树”,与门钱一样,挂在门上,以求新年金钱多多。
⑨摇钱树制作起来并不难,但对普通人家来说还是挺费事的。于是以“摇钱树”为主题的年画应俗而生,“摇钱树”主题的年画成为旧时最受民间欢迎的年画品种之一。
⑩在中国版刻年画中,不论哪一个画派都少不了“摇钱树”主题。如河南朱仙镇年画《贵富长久》,刻画的就是明初土豪、苏州人沈万三和夫人在观赏聚宝盆里摇钱树的情形。古人迷信,光有摇钱树不行,还得有聚宝盆将财聚住,因此在有摇钱树的年画上,大都能找到聚宝盆。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1期,有删改)
( 1 )下列关于“钱习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秋天的记忆
官立
①“如果春天是珠圆玉润的小诗,夏日是管弦嘈切的歌剧,而秋天则是一篇优美的神话,富于想象,更富于色彩。”(张秀亚)“夏是伧夫,春是艳妹,冬是嫠妇,只有秋天才是一位宜浓宜淡,亦庄亦喜,不带俗气,有伟大的心情,文学的趣味,能领略你的一位少女。”(叶灵风)作家们带着“伟大的心情,文学的趣味”为我们呈现出多彩的秋天。
②“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虽然南国之秋有它特异的地方,但是郁达夫还是更偏爱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郁达夫是江南才子,不知为何却独爱北国的秋,甚至说出这样的“傻话”,“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③施蛰存与郁达夫同样喜爱秋天的树,但在他看来,秋天最美的树是柿树,因为“柿子殷红的时候,柿叶就开始被西风吹落了。柿叶落尽以后,挂满树枝的柿子就显露出它们的美丽来了。而且,这里的柿树的生殖力又那么强,在每一株树上,我们至少可以数到三百个柿子”,“每一株树上挂着三百盏朱红的小纱灯,而这树是绵延四五里不新的,在秋天的斜阳里,这该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④钟敬文与郁达夫一样爱北平(京)的秋色,“秋天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尽管我们还嫌它的日子短了些。当这房子里火炉还没生火,气候凉爽可是并不寒冷的时候,观览香山一带(包含碧云寺在内)自然的丰富色彩,正是北京市民和远方游客一种难得的眼福。让古代那些别有怀抱的伤心人,去对叶子叹息或掉泪吧!我们却要在这种红、黄、赤、绿的自然色彩的展览中,作一个纵情的、会心的鉴赏家!”
⑤北国之秋,固然令人喜爱,但在孟超眼里,秋的圣地却是青岛,“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得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沿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⑥老舍最爱的是济南的秋天,“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幽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⑦秋天除了有地域之分,还有时间之分——初秋、中秋、晚秋。林语堂最爱的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⑧给张承志印象最深的却是立秋之日。经历过长长无尽的苦夏后,“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声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蓝天顿失了那种炫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⑨当然秋天带给人的并不都是欢喜,也有悲愁。“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蹰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妹,”在徐志摩看来,秋月的特色是“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钧,中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又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使得我们“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⑩有的人独爱秋天的感觉,有的人惆怅于秋天的悲凉。说到底,秋天自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人心境的不同而已,正如李国文所言,“秋天来临,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心情好的人,自然觉得非常痛快,”“可是,假如这个人十分懊丧,碰上了倒霉的事,连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就会感到秋天不那么快活了。触目荒凉,冷风飕飕,落叶飘零,枯草萋萋。”
(选自2019年11月01日16版《光明日报》)
( 1 )请你简要分析文章开头(首段)的作用?“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5 )写一段话描绘一下家乡的秋天(至少用上一句诗词,古诗、现代诗均可,70字左右)。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请以“读书•实践•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字数在600﹣800之间。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