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漳平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 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
C: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这位企业家的报告。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方式,它会 我们的天真, 不会真的改变我们。那些曾经的不顺和颠倒,不是为了为难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成长为 的自己 ,并学会如何去 这个多变的世界。

A: 磨砺 更 独一无二 看
B: 历练 却 遗世独立 爱
C: 历练 更 遗世独立 看
D: 磨砺 却 独一无二 爱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超市开业第一天,闻讯而至的人们聚集在门口,摩肩接踵 , 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B: 书法比赛的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妙手偶得 , 令观众由衷赞叹。
C: 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 , 古代工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
D: 警方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全市发动大规模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
4、

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以江东二乔的命运影射国事,借古讽今,可见诗人构思之奇特
B: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视觉上给人以齐整之美,听觉上给人以音乐之美
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彻),影布石上”明写鱼,暗写水。整句无一“水”字,但澄澈的潭水如在眼前,是典型的对比手法
D: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山水画,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B: 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 , 风景异常美好。
C: 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 , 事事顺心如意。
D: 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 , 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6、

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惠未徧 ”的“徧”同“遍”。
B: “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 “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 “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7、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móu) 红(fēi) 真(dì) 众目睽睽(kuí)
B: 猎(shǒu) 迁(xǐ) 赠(kuì) 长短叹(yū)
C: 热(zhì) 干(hè) 污(huì) 龙吟凤(suì)
D: 繁(yǎn) 挑(xìn) 招(lài) 相形见(chuò)
8、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质的飞跃,今天,它已成为原子能科学的理论基础。
B: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还有多重顾虑。一些图书馆无法做到“有求必应”,并非是漠视读者诉求,而是要均衡考量各种因素。
C: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享受着各式各样的服务,但是,稍不小心,你就可能遇到被迫消费或过度消费的情况。
D: 这些散文多从人物命运的角度切入,进而折射出当时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状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技俩 重峦叠嶂 穷困缭倒 恰如其份
B: 陷阱 因地制宜 风雪载途 无动于衷
C: 瓦砾 草长莺飞 巧妙绝纶 日薄西山
D: 案牍 五彩斑谰 名符其实 周而复始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 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 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 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 1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这些特点的?
(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字
⑴百废兴 ⑵暮冥冥 ⑶去怀乡 ⑷春和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 )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

( 4 )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从地理位置、登楼感受、作者情怀等方面用自己的话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说明文《读不下去的经典还要读吗》,完成下列小题。

读不下去的经典还要读吗

①不久前曾有一个调查报告罗列了读者“最读不下去的十本书”,其中,《红楼梦》“荣登”榜首,欧美经典《百年孤独》、《追忆似水流年》、《尤利西斯》、《瓦尔登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都被判了“无期徒刑”。

②经典究竟值不值得读?我的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我认为,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它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③经典的魅力之一是探索精神。如果就写作动机来考察,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对世界多怀悲悯之心,欲以其作品拯世济人;同时又多具怀疑、探究的性格,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欲究其所以。一个是责任,一个是求知,这两者使他们成为探索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行者,并用他们的作品为读者揭示、解释自然与人类未知的世界,为人类的不断进步指明方向。

④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写的是个人成长中的善与恶。16岁时,卢梭曾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当仆人,他偷了一条丝带,却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的头上。他抛弃朋友,染上了偷窃的恶习,为了混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此书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卢梭通过个人的真实历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⑤经典的魅力之二是耐读性。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写到,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凡可以称为经典的书,一定是耐得住咀嚼、值得我们不断阅读的精神产品。

⑥经典为什么耐读?首先,经典必然是独创的。其次,经典的耐读来自于其丰厚的内涵。王蒙写有《王蒙活说红楼梦》,他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阅读《红楼梦》。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再有,经典的耐读在于思想的深刻性。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策源地,经典必须是深刻思想的所在。儒家思想来自于《论语》、《孟子》,道家的思想来自于《老子》、《庄子》。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

⑦经典的魅力之三是超越性。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不管现实怎样,他们眼里的世界永远是不完美的,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常常解剖和批判现实,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成为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属性。

⑧当然经典不只是批判,它也给人们指明方向,提出解决方案。如托尔斯泰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用爱融化一切”,似乎是一厢情愿,很幼稚。但是看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以暴抗暴思想横行无忌,到处充满了杀戮和刀光剑影,面对现实,我越来越认识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⑨再看托马斯·哈代,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博爱精神,一种对弱小的怜悯之心、慈悲情怀。他说过一句名言:“你这可怜的灵魂啊,我的胸膛就是你的卧榻。”我读过之后极受感动,这种胸怀在现在的作家作品里已经很少看到了。还有狄更斯,号称“灵魂大师”,他确实是想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

⑩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作家,用他们的作品来感染、浸润读者,才使我们的社会永远有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经典魅力的根本所在。

( 1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请用原文说说第③段中划线的词分别指什么?

( 3 )第⑥段讲经典为什么耐读的时候用三个分论点来支撑。后两个分论点都有论据,请在第一个分论点“经典必须是独创的”后加一段话,列举一个事实论据。

( 4 )选文③至⑨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论述了经典之所以有魅力的三个原因。请研读这一部分,看看作者在论证这三个分论点的时候,在思路上有何共性?

( 5 )写文章要善于过渡和呼应,本文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请举一个例子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活着》,有删改)

( 1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 2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②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 3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 4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骑车者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脚下的道路不可能永远平坦笔直,车身也不可能永远端正。只有不断地及时调整自己,使自己永远保持前进的状态,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生活中,你又是如何调整自己来做好自己的事情,请写一篇记叙文,跟大家分享。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