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无锡市金星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 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B: 主席谈治国的道理时感叹:“打铁还需自身硬啊!”。
C: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过年、过文化年自然也蔚然成风
D: 电影《流浪地球》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 , 提前进入影院等候。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书也—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②读书如果洼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④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⑤“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A: ③①⑤④②
B: ⑤②③①④
C: ③⑤①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溃退 仲裁 镌刻 藏污纳垢
B: 娴熟 篡改 彰显 筋疲力尽
C: 萤光 畸形 吹嘘 残绝人寰
D: 蒙昧 滞留 周济 正襟危坐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连日来,庄重、热烈、激动人心的毕业典礼,在荆州市各中小学校举行。
B: 催人奋进的演讲,真挚深情的告别,让英姿勃发的青年学子热泪盈眶。
C: 你们的行囊中装下的虽然有难忘的记忆,更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D: 长江的水、洪湖的浪、古城的砖所凝聚的荆风楚韵将伴着你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5、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北(míng) (tiáo)鱼 大(pì) (pián)死
B: (kūn)鹏 (háo)梁 怒(háo) (xiào)学半
C: 迁(xǐ) (cáo)枥 嘉(ráo) 不外(xiàn)
D: 挂(juàn) (chì)牛 塘(ào) (chuán)扶摇
6、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词性判断不正确是( )
A: 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形容词)
B: 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数词和量词)
C: 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代词)
D: 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名词)
7、

下面语段空白处一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 ②①④③
B: ①④③②
C: ③②④①
D: ②④③①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 ①②⑤④③
B: ④①⑤②③
C: ③⑤④①②
D: ④①③②⑤
9、阅读以下文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中。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A: 画线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举出了一组当代“自己的英雄”。
B: 画线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同类列举的省略。
C: 划线词“寻找英雄”“恪尽职守”都是动宾短语。
D: “执着”这个名词修饰“坚守”,概括了英雄精神的实质。
10、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扬州市推广使用电子书以后,学生们摆脱了卷帙浩繁的纸质教材、参考书,书包的重量减轻了不少。
B: 建设工地上,各种机械夜以继日地轰鸣着,劳动者们决心以最优的工程向党的九十华诞献礼。
C: 漫步在古运河秀水之畔,徜徉在瘦西湖亭阁之间,文明不得不赞叹设计师别具一格的构思和匠师们精妙的技艺。
D: 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 , 否则,所得自然不多,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责子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荀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释】陶渊明有 五个儿子,小名分别明舒、宣、雍、端、通。

( 1 )下列诗歌与本诗体裁最接近的是( )
A: 《次北固山下》
B: 《十五从军征》
C: 《登飞来峰》
D: 《卜算子,咏梅》
( 2 )“纸笔”代指,“志学”用论语的典故代指,“杯中物”代指________。
( 3 )对于本首诗.杜甫认为是批评儿子,黄庭坚认为是舐犊惜深,你怎么看?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 ________

②便还家 ________

③便向路 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说明文《实至名归话“襄阳”》,完成下列各题。

实至名归话“襄阳”

高伟凡

①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裹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00年。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显而易见,在饱经2200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其前身襄阳县早于1992年由襄樊市区移治县境张湾镇,2001年改县为区。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

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3期有删改

( 1 )为什么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
( 2 )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说明顺序?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 3 )文中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本文说明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同时不乏生动,试分析下面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 , 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

( 5 )选文第⑧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一)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 1 )上文写盛开的藤萝,作者从________的角度,由________及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写出了花的盛。

( 2 )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比喻句的妙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熟能生巧”这个词我们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熟”为什么能生“巧”呢?

请就这个问题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45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