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B: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
2、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自以为/大有所益 D: 及/鲁肃过寻阳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 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习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D: 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
4、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A: 敬辞:洒家、世先生、客官、令兄 B: 清代:张岱、吴敬梓、曹雪芹、施耐庵 C: 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 D: 绝句:《赤壁》《登飞来峰》《商山早行》《江南逢李龟年》 |
5、 | 下列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轻捷 澎湃 仲胀 祈祷 马革裹尸B: 丑陋 崎岖 愁苦 幽寂 锲而不舍 C: 踌躇 嫉妒 宰割 澜语 博学多识 D: 骊歌 屏障 汕笑 阻抑 兀兀穷年 |
6、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 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充分展示了美国政府不尊重生命的“假人权”的本质。(将“展示”改为“暴露”)B: 在保留现有水源的基础上,杭州将逐步形成以千岛湖为主,钱塘江、东苕溪为辅的多水源供水,从而提高居民的用水品质。(修改:在“多水源供水”的后面加“的格局”) C: 学习制作凤冠,不仅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更要看对这种传统技艺有没有兴趣。(修改:将“更”改为“而且”) D: 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承担市区约70多万人饮水安全的重要任务。(修改:去掉) |
7、 | 《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下列小说人物“彼此扶持”走到“圆满”的一组是( ) A: 宋江和公孙策(《水浒传》) B: 保尔和谢廖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孙少平和田晓霞(《平凡的世界》) D: 简·爱和罗切斯特(《简·爱》) |
8、 | 下列比喻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的村落…… B: 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C: 亚得里亚海的瑰宝,是威尼斯人用双手雕塑起来的。 D: 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似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量的增强,杭州全市已进入蚊虫活跃季节,蚊虫密度逐渐升高。 B: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出,长春长生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 C: 因为姆巴佩的崛起,使得他与内马尔两人足以将整个法甲联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D: 杭州市个人小客车指标阶梯摇号第 1 期拟配置指标10000个,中签率约为7月摇号中签率的近9倍左右。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瞬间(shùn) 叮嘱(zhǔ) 憋住(biē) B: 涎水(yán) 门槛(kǎn) 烟瘾(yǐn) C: 半晌(xiǎng) 凹凼(dàng) 黏性(nián) D: 模样(mó) 舀米(yǎo) 头颅(lú) |
阅读辛弃疾的《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完成问题。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 1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可怜白发生”与这首词中“________”一句意思相近。(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上阕“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 3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镇读书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①外兄:表兄 ( 1 )________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取而疾走 ________ ②但闻书声不绝 ________ ③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 ________ ④反长安 ( 2 )用“/”线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 3 )下列划线字与“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蒙辞以军中多务B: 公亦以此自矜 C: 徐以杓酌油沥之 D: 投以骨 ( 4 )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小敏:元镇这种迫切学习知识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啊。 |
墙下短记
史铁生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叫他L吧。L和我一度形影不离,我生命的一段就由这友谊铺筑。细密的小巷中,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们一起走,冬天或夏天,风声或蝉鸣,太阳到星空。少年间的情谊,想来莫过于我们那时的无猜无防了。
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L。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L要回了那件东西。
走过那道很长很熟悉的墙,夕阳正在上面灿烂地照耀。我走进院中去喊L。L出来,听我说明来意,愣着看我一会,然后回屋拿出那件东西交到我手里,不说什么,就又走回屋去。结束总是非常简单,咔嚓一下就都过去。
归途中我看看手上那件东西,珍宝转眼被处理成垃圾,我失去来时的热度。
我独自回家,贴近墙根走。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捡根树枝,边走边在那墙上轻划,砖缝间的细上一股股地垂流……我内心沮丧而无以名状;一段情谊轻得飘散了,没有了。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随之,另一些墙也从睡中醒来。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忽然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可能改变主意,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留在家里跟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我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可疑,但看着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紧着母亲长裙的手便放开,心里也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原来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唯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儿园墙内,是必定的一种“灾难”,抑或只因为这一个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
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墙里的情景:母亲是绕过那面青灰色的高墙走上了远途的,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我现在有很多时间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汽车呀、火车呀、飞机呀,只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比如你千里迢迢地去时,鲁宾逊正千里迢迢地回来。
把所有的墙都拆掉的愿望自古就有。不行么?我坐在窗前用很多时间去幻想一种魔法,比如“啦啦啦,啦啦啦……”很灵验地念上一段咒语,刷啦一下墙都不见。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热油淋在蚁穴)。然后大家埋头细想,还是要砌墙。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其次当然还有一些钱财。
其实秘密就已经是墙了。肚皮和眼皮都是墙,假笑和伪哭都是墙。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长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路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什,创造一种祷词,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突然想起,达摩的面壁是不是这样的呢?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
搬家搬得终于离那座古园远了,不能随便就去,此前就料到会怎样想念它,不想最为思恋的竟是那四面矗立的围墙;年久无人过问,记得那墙头的残瓦间长大过几棵小树。但不管何时何地,一闭眼,即刻就到那墙下。寂静的墙和寂静的我之间,野花膨胀着花蕾,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对它谈,随手记下谓之写作。
1994年10月
(选自《我与地坛》,有删改)
( 1 )请分别概况“我”对儿时关于“墙”的两次回忆。母亲是绕过那面青灰色的高墙走上了远途的,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
( 4 )纵观全文,“墙”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请对“墙”的丰富内涵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下题。
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就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 1 )选文中“蓝色衣裳”指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2 )文章第④段中“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句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 )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4 )文章第⑩段中写道:“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做才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次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