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装弶(jiàng) 妖娆(náo) 襁褓(qiǎng) 重蹈覆辙(dǎo)B: 亵渎(xiè ) 喑哑(ān) 阴晦(huì) 强聒不舍(guā) C: 骈进(pián) 恣睢(zì) 忐忑(tè) 恪尽职守(kè) D: 旁骛(wù) 潮汛(xùn) 枘凿(ruì) 怒不可遏(hè)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遇见通情达理的人,我们当然感到趣味无穷;遇见怪诞不经的人,我只当散心取乐。 B: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两篇课文的主题大相径庭,都是歌颂母爱、赞美母亲的作品。 C: 语文老师上课生动幽默,他张牙舞爪的表演令大家忍俊不禁。 D: 夏令营活动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流连忘返,留下了泪水。 |
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B: 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请见”的原因。 C: “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 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
4、 | 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家长会上,班主任刘老师对家长们说:“刚才王校长的视频讲话全面、深刻,抛砖引玉,请大家畅所欲言,共话家校合作。” B: 老张的儿子中考成绩优异,他欣喜若狂,逢人就说:“令郎还算争气,这次考了全校第三,是他最好的发挥了。” C: 李华与二十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张梅偶遇,他激动地说:“久违了,老同学!真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你;更没想到二十年过去了,你还是这么年轻。” D: 李勇对前来邀请他吃饭的老王说:“老王,恭喜乔迁!我一定会赏光赴宴的。” |
5、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设法治中国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B: 弟弟已超重20斤了,他发誓再也不吃零食,结果不出两天,他就又重蹈覆辙了。 C: 我照着网上搜的菜谱做了一道红烧牛肉,准备给家人一个惊喜,哪知道火候不够,吃起来味同嚼蜡。 D: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我们小区彻底改头换面。如今,小区内游泳池、健身器材、八角凉亭、休憩长椅等一应俱全。 |
6、 | 选出对下列句子主干分析正确的一项。 ( 1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 A: 负责任热忱 B: 表现负责任热忱 C: 表现热忱 D: 表现 ( 2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 A: 认为是体面的,出色的 B: 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C: 是体面的,出色的 D: 认为远征是体面出色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B: 学生会主席采纳并征求了大家对学校文学社的意见。 C: 通过这次演讲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D: 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
8、 | 请选出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 ( ) A: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B: “你是我的小呀么小苹果”一句的主干成分是:“你是我的小” C: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一个表陈述语气的句子。 D: “风和日丽、生动形象、调查研究、理想王国”都是并列短语。 |
9、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鸟儿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B: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打扮得花枝招展走在校道上。 C: 花园里,花儿争研斗艳,蝴蝶轻飞曼舞 , 鸟儿欢快唱歌,生机盎然。 D: 放眼望去,湛江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
10、 | 下列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个初一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肃然起敬。B: 中国政府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肆意妄为 , 提出了严正抗议。 C: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桑田。 D: 5月26日凌晨,两只德国球队上演了一场石破天惊的比赛,最终拜仁慕尼黑队以2:1战胜了多特蒙德队,第五次捧起了欧冠奖杯。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请选出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A: 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 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 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 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 2 )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明]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托 B: 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C: 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赞 D: 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 (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②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 3 )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 |
母亲讨债
那是一个除去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父母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前年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楞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陈家满目窘迫、凄凉,唯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个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惊恐,男人缩了缩身子,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令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一口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的病已经好了,家境已大大改善。”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挣钱,等凑齐了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么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 1 )本文的“母亲讨债”与一般人的讨债有什么不同?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年(许冬林)
①我记忆中的年,它是雕着俗艳图案的小船,撑篙的是父亲。
②父亲的年里,对联是重头戏。
③进到腊月,头一桩神圣的事情是请老姑爹爹来家里写对联。其实,父亲也能写,但他嫌自己的字不好,只敢写些鸡笼与猪圈的对联,人丁出入的门,总要贴上老姑爹爹的字才体面。之前,父亲早已经将红纸裁好,将墨汁倒进一只小碗或小碟子里,还将陈年的毛笔尖在温水里泡开。老姑爹爹摆开架势写时,父亲端详着看,还间以牵一牵纸角,怕未干的墨汁会在纸上流,私自篡改了字形。写好了的一张,父亲双手捧着,轻放在地上,几乎要行跪拜礼的样子。那个时候的父亲,多半在一个下着雨或者落着雪的午后,忽然间仿佛是书房里的童子,谦逊地侍奉着老姑爹爹写字。他敬重老姑爹爹的字,他更敬重这一副副红灿灿的对联,大概他心里想要的如意与吉祥,都在这红纸黑字里寄托了吧。
④写完对联,晚上照例是有一桌薄酒招待老姑爹爹的,而老姑爹爹的一桌酒话总逃不了前朝旧事,什么曹操在江北吃了败仗于是有了“无为”这个地名啦,什么朱元璋少年穷困给人放牛啦……父亲爱听,我也爱听。老姑爹爹的桌子前,酒杯深则故事长,酒杯浅则故事短,于是父亲频频起身给老姑爹爹斟。写对联的日子之于父亲,近似节日,而这个节日,最后总要在老姑爹爹醉醺醺的故事中结束才算圆满。
⑤最后是贴对联,放鞭炮,写了三百六十多天的长文,到了腊月三十才算是明明白白地点了题。三十这天,奶奶和妈妈,一个锅下一个锅上地忙,父亲上午擦洗门板上的旧对联与面糊,下午贴。双扇门贴好不容易,父亲叫我和弟弟站在他身后一丈开外的地方看,“齐不齐啊?啊……右边高了?”父亲一连串地问。到底不放心,又从锅边叫来油汪汪的母亲,要她也来目测。仿佛对联贴得不象样,一年的日子怕也要不象样,所以父亲极其慎重。
⑥除了对联这重头戏,父亲的年,还会插入其它一些小情节。
⑦裁对联剩下的红纸条,父亲一片也没扔,年夜饭前,全搬出来,门前的梨树,柿子树,桃树,门后的柳树,榆树,楮树,一一都拦腰斜贴一块红纸条,迎宾似的,远看,一片的喜气,父亲喜欢日子笼罩在这样一片茫茫的喜气里。有时,墙角堆放的农具,锄,锹,木锨……也会贴一块方方的红纸片。存米的坛,储稻子的仓,堆柴的披厦,也会在一方旧红纸片上再摁上一方新的。那些农具物什,仿佛一一被加盖红章,父亲眼里,它们伴同自己一起度过辛劳的日子,都是有功的,该要敬一敬。大年初一 1 ,牛屋里牵出的生产队的牛,两支黑镰刀似的牛角上,也各贴了一张小小的红纸片,那也是父亲贴的,弄得憨厚的老水牛像个蹩脚的媒婆,两弯羞涩的喜气。
⑧三十的黄昏,父亲端一大盆温热的水,背大半筐上好的棉籽,去给生产队的牛置一桌除夕宴。回家后,再舀几大瓢汤,门前门后,开花结果的树和开花不结果的树,贫贱遭不屑的,尊贵受宠的,个个根边灌一点。他觉得,与我们贴近的这些植物们,也该过年喝一点汤,且是荤的汤。他与它们,饱暖两不弃。
⑨伺候好了牲畜和草木,父亲终于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在烟雾与磷硝香里响亮地关上门。菜已上桌,我们,围着父亲,开始过一个人间的年。彼时,头顶上的灯泡,也被蒙了一层红纸,我们刚穿的新衣服,和桌上五颜六色的菜,还有暗的墙壁和地下,都罩在一片红得毛茸茸的光里……
⑩多少年后,我坐在除夕的灯影里,回想少年时候跟随父亲过的那些年,蓦然懂得,父亲,作为一个中国老式农民,他对日子,是从骨子里怀着敬重之心的,以至与日子贴近的那些草木、农具、牲畜,也同样敬重。年是他表达敬重的一个神圣的仪式。这让我感动。
(摘自许冬林博客)
①写好了的一张,父亲双手捧着,轻放在地上,几乎要行跪拜礼的样子。
②大年初一,牛屋里牵出的生产队的牛,两支黑镰刀似的牛角上,也各贴了一张小小的红纸片,那也是父亲贴的,弄得憨厚的老水牛像个蹩脚的媒婆,两弯羞涩的喜气。
( 3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 )有人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因此题目可换成《怀念父亲》,你赞同吗,为什么?( 5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意义。文中的父亲认为年是他表达敬重的一个神圣的仪式,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和你的家人过年的特殊仪式及其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