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大方二中校友网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在《水浒传》众多人物形象中,被称为“青面兽”的是( )
A: 杨志
B: 吴用
C: 武松
D: 鲁智深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卷石底出 ②其境过清
B: ①潭中鱼百许头 ②斗折蛇形,明灭
C: ①皆若空无所依 ②似与者相乐
D: ①岸势犬牙差互 ②以境过清
3、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这里用“浩荡”形容诗人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思。
B: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此句抒写退出官场纷争后的洒脱豪放。
C: “落红”指落花,以“落红”暗喻自己“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作者以花自喻,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D: 全诗移情于物,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因辞官离京,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4、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①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② ,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A: 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
B: 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
C: 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②变成搜罗最新倍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
D: 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
5、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渎(xiè) 旁鹜免冠 徒(xǐ) 言行相顾
B: 咨(zōu) 佝偻 一黄土(pōu) 浩翰无际
C: 禁(gù) 猖蹶 上欺下(mèi) 无与伦比
D: 妄想(wàn) 灵柩 泗横流 (tì) 庶竭弩钝
6、

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次次自然灾害的 考验, 了人的人民本色, 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在 着一个深刻道理: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在风险挑战中不断 “中国梦”的新高度。

A: 严酷 验证 磨练 诠释 到达
B: 严格 证实 锻炼 阐明 腾达
C: 严重 证明 磨砺 阐述 进达
D: 严峻 见证 砥砺 阐释 抵达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留滞:停滞,不流通。
B: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忍冬:指一种凌冬不凋的草药名。
C: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D: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声音低而不清楚。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9、在下列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水________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________出来。

③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

④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_______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A: ①涨 ②钻 ③叫 ④开
B: ①长 ②钻 ③叫 ④散
C: ①长 ②钻 ③闹 ④开
D: ①涨 ②钻 ③闹 ④散
10、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语序是( )

怨天尤人不仅是一种懦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必然要经历各种痛苦和挑战,而战胜一切困难的人首先必须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前提就是反省自身。

①不但掩盖了自己不能面对的现实

②更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③还留下了将来可能重蹈覆辙的隐患

④而不客观地责怪他人还会衍生出新的矛盾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④①③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②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④恨别:怅恨离别。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⑥抵:值,相当。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⑧浑:简直。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 1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 2 )同样是通过“花”“鸟”来写春天,本诗颔联与“乱花渐欲迷人眼”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具体文字加以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候题目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1 )解释划线的字
① 项为之怡然称快 ③ 凹者为数十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 3 )第三段中“ ”最能表现作者观察时神情专注,“ ”概括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 4 )课文记叙了哪三件趣事?你认为作者幼时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独腿人生

①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②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③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我情不自禁看他:他穿着人力三轮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④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⑤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⑥前面是一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探,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⑦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⑧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⑨他说:“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⑩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⑪我很想打听一下他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⑫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⑬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⑭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⑮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 1 )文章以“独腿人生”为题,有什么作用?
( 2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

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探,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 3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三轮车夫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品质?
( 4 )第⑫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你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 5 )在第⑮段中,“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两条腿从来没这般有力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⑧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 1 )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 2 )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

(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一)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力量的支持。诚信、宽容、责任、美德……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请以“ ,给了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若选题(2),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