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岛竦峙 竦峙:耸立。 (《观沧海》曹操
B: 闻龙标过五溪 道:道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C: 乡书何处 达:到达。 (《次北固山下》王湾)
D: 断肠人在天涯 天涯: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B: 能否做好垃圾分类,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这句话有语病,双面词前后不照应)
C: 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有“号”。如范仲淹字希文,苏轼字东坡,辛弃疾号稼轩。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淮剧表演和发绣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盐城传统文化的熏陶。
B: “中国航天展·深圳嘉年华”活动,将于10月29日至11月5日在深圳体育场拉开帷幕!
C: 谍战剧《胭脂》最近在多家卫视热播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广泛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D: 能否正常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4、善于偷盗的梁山好汉是( )
A: 燕青
B: 戴宗
C: 萧让
D: 时迁
5、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李是一个喜欢随声附和的人,总是有很多自己的见解。
B: 每到夜幕降临,武汉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 , 那场面十分壮观。
C: 他在床上翻来覆去 , 试着强迫睡意到来。
D: 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6、( )降服了水火将。
A: 关胜
B: 刘唐
C: 杨志
D: 吴用
7、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惘然:吃惊的样子
B: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C: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D: 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8、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lòu) 见(piē) 荒(huì) 为人知(xiān)
B: 红(yān) 琐(xuè) 杀(lù) 垂三尺(xián)
C: 夺(luè) 胎(pēi) 丽(qǐ) 惟妙惟(xiào)
D: 悍(piāo) 粉(zhī) 阴(mái) 转弯角 (mò)
9、

根据语境,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

A: 生活如山,宽容为径,登山循径,方知山之高大。
B: 生活如山,循径登山,宽容为径,方知山之高大。
C: 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
D: 生活似山,宽容为径,登山循径,方知山之高大。
10、

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马大哈 马后炮 马前卒
B: 人是衣裳马是鞍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C: 马到成功 青梅竹马 心猿意马 历兵秣马
D: 矮子骑大马﹣﹣上下为难 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颈联中“________ ”“________ ”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春的妩媚动人;“________ ”“________ ”描绘出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早春的勃勃生机。

( 2 )诗的尾联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找出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1)愃:通“谖”,遗忘,忘记。

( 1 )解释下列词语。

①子少时 少时(________)

②孟子辍然中止 止(________)

( 2 )翻译句子。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 3 )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是为了告诚孟子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略有删改)

( 1 )阅读原文④-⑩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

( 2 )结合语境品析第⑦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

( 3 )“最最简陋的功夫戏”指什么?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 4 )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 1 )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A________→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B________→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 2 )按要求作答。

①结合语境,理解第③段“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一句中“熟练”一词的含义。

②第⑤段划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什么描写?有何表达效果?

( 3 )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 4 )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给了你关怀、帮助和爱,对于他们每一个人,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像,深刻的哲思,会一瞬之间漾遍全身,是的,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_______,其实我懂你”为题,写一篇记 叙 文。
要求:① 先把题目补完整。
② 写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