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B: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述,也有自述生平的自传,要求真实、准确。《美丽的颜色》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为她写的传记。 C: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均出自这本散文集。 D: 《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 春蚕》等。 |
2、 | 下列语境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B: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C: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D: 这也真够滑稽 ,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形容言语、动作有意思) |
3、 | 南方草寇方腊最后被( )活捉。 A: 关胜 B: 鲁智深 C: 李逵 D: 柴进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商酌(zhuó) 和蔼(ǎi) 别出心裁(cái) B: 狡黠(xiá) 鄙薄(bǐ) 百废俱兴(jù) C: 荒谬(miù) 磕绊(pàn) 水落石出(luò) D: 揣摩(chuǎi) 筹划(chóu) 万籁俱寂(lài) |
5、 | 小明同学的感想里面提到的《爱莲说》《陋室铭》都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课文。下列关于本学期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陋室铭》——唐——刘禹锡 《河中石兽》——清——纪昀 B: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C: 《紫藤萝瀑布》——当代——宗璞 《爱莲说》——唐——周敦颐 D: 《伟大的悲剧》——奥地利——茨威格 《阿长与〈山海经〉》——现代——鲁迅 |
6、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 , 为害一方。 B: 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学识渊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C: 晚会上,那美轮美奂的歌舞,品味精良的小品,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D: 客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 |
7、 |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B: 比喻 拟人 设问 C: 排比 拟人 反问 D: 比喻 排比 设问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B: 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 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 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
9、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虎一声吼,震得群山都在发抖。(夸张) B: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反问) C: 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D: 春,偷偷地来了,轻轻地轻轻地,把所有的生物都叫醒了。(拟人) |
10、 | 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①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山水的特点。B: 第②段写富春江江水之异,异在水色之美,江水之清,水流之急。其中“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把江水的清澈表现得淋漓尽致。 C: 第③段写山之奇。既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又抒发了作者在如此奇景中的感受,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D: 作者在文中描绘山水,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图景,给我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 1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 )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无丝竹之乱耳( 2 )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 )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
阅读《外婆中医》,完成后面的题。
外婆中医
李抗生
她八十多岁了,却还在坐堂问诊,她替人看病不是为了钱,因为病人需要她。在她那儿看病,就像和外婆谈心,所以病患都亲切地称她“外婆中医”。
最近她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院方劝她退下来算了,但她说,她要把已预约了的患者全部看完,她职业生涯的句号不能在最后时刻画歪了。
最后一名预约患者是个农村高中生,他得了一种“怪病”,看一会儿书,眼前就出现许多游弋的幻影,学习效率急剧下降。陪他来的母亲说,花了不少钱换了几家医院治,也不见好转。离年三十还有几天,过了年,就是高三下学期,眼看高考在即,家里人心急如焚。
这个病她有把握治,她对高中生说,我要给你开的药方很便宜,乡里到处都能抓,只是药特别苦,开始吃时会呕吐不止,坚持几次就好了;药材煎熬的方法也有点特别;药方隔一段时间要微调一次,服几个月可彻底治愈。母子俩说,只要能缓解症状考上大学,再难的事都能做到。
她又叫他俩明天来拿药方。母子俩有点纳闷,医生都是当场开药的,这位老中医却卖关子,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外婆中医回到家中,翻箱倒柜,找出一只牛皮纸陈旧信封,抽出一叠更加陈旧的纸,上面全是用毛笔书写的繁体字药方。她开了个晚班车,将药方译成简体字,把计量单位“两”、“钱”化成“克”,誊写在医院的处方笺上。誊完后,她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衰竭感,她知道,该好好静休了。
第二天,她将首服药的药方交给母子俩,叮嘱道,服药二十天后给她写信,介绍服药的反应和病情变化,但一定要讲真话,尽可能写详细一点。她会及时回信,寄第二服药方。以后每次都这么办。她问高中生,你给我写信,就当作高考作文热身如何?高中生说,您的主意好,一举两得。
高中生在毕业前彻底治愈,他前后给外婆中医写了六封信,外婆中医也按时回了六封信,开了六服微调药方。她首封回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来信已阅,苦药你已适应,病情也有所好转,我颇感欣慰!兹寄上这一轮微调药方和煎熬方法。祝早日康复!”字体飘逸潇洒,落款的签名更是龙飞凤舞,令人拍案叫绝。高中生说,看她的书信,像看大师的书法作品,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她最后一封回信的结尾有所变动:“祝高考金榜题名,学成后报效社会!”
高中生决心报考外婆中医所在的中医大学。他如愿以偿,到大学报到后,他要去面谢外婆中医。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他按下门铃,但无人开门,他反复按了几次,结果一样。她到哪里去了?他想物业保安也许知道。
“老太太到天堂里去了,走了有几个月了。”保安说。
“啊——?!这不可能!”他大吃一惊。他手头上有真凭实据,证明她没死。
“死人的事哪个敢造谣?那是要遭天打雷劈的,不信你去问她女儿。”
按照保安提供的地址,他在小区的另一栋楼里找到了她的女儿,一个头发已花白的女人。他自报家门后,对方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
原来外婆中医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已来日不多。誊写完药方后,一次性地将七封回信、六服微调药方及信封提前写好,连落款处的“月”和“日”二字都已写在信里,并交代她女儿,收到来信后,只要将回信的日子,在“月”和“日”前,填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就可以。每次都这么办。只有一封信至今未发,上面是这样写的:“实在抱歉,我已无能为力,请另请高明!”万一来信说,服药后病情没有好转,就把那封信发出去,以免贻误病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学生哭了,他说,我要到你母亲墓地去祭拜。
我母亲没有墓地,你上《人体解剖学》时,在人体解剖实验室里,会看到她捐献的遗体。
大学生再一次失声痛哭。
身体状况 | 相关事件 |
身体不适 | ① |
衰竭感强 | ② |
③ | 提前写好药方回信 |
去世以后 | ④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关中大老碗
关中有不少古东西,比如大老碗。过去关中人家,锅碗瓢盆之外,每家几乎都有几只大老碗。有的人家日子凄惶,仅有的一只大老碗可能很“老”了,磕得豁豁牙牙,吃起饭来甚至挂口,但这只老碗还是不能丢,因为它是这个家庭的代表性餐具。
关中人吃饭爱用大老碗,和关中的 以及 有关。关中曾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神农氏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而“天府之国”的称谓,最早是指关中地区。食物丰饶了,盛装食物的碗,自然也就不会小气。大大的老碗,装满饭食,一碗吃饱,也就省去了小碗来回添加的麻烦。关中人吃饭爱用大老碗,也和关中的民风民情有关。关中土地辽阔,民风淳朴,民情豪爽而耿直。表现在吃饭上,就有一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秉性。所以,大老碗就成了关中人的最爱了。过去,关中的长辈人吃饭要用老碗;而成年人,不管男女,也都习惯用老碗;至于娃娃,因为饭量和力气有限,只能用较小的碗了。不过,一旦看到了小娃端老碗的景象,大人们往往就要大加夸赞,说这个娃以后能“咥活(指能干成大事)”,是“关中楞娃生胚子”的料。当然,小娃如果能“端老碗吃饭了”,也就说明娃娃长大了,这是长辈的期望和惊喜。
关中的大老碗,多是耀州窑烧出的粗瓷碗。“耀州窑”位于渭北铜川的黄堡镇,始于唐代,北宋末最为兴盛,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为朝廷烧造过“贡瓷”。其烧制的青花大瓷碗,碗体硕大,碗底足径却显得很小,并且在外壁上有两圈凸棱,便于人们单手端稳抓牢,关中人称之为“把把老碗”。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而这种“把把老碗”正是吃这种裤带面的正宗餐具。老碗的碗有多大?贾平凹在其一篇文章中曾经说到,山里人吃饭蹲在门口,端一只“碗比头大”的饭碗,吃的时候“碗也摇,头也摇”。关中还有一种老碗,造型是锥体,口大底小,瓷很粗,碗楞很宽。有的人家不小心打破了碗,却舍不得扔,便要请箍碗匠来箍碗。箍碗匠用金刚钻搭上清油,在碗破裂的两边钻好细眼,然后用事先做好的铁扒子钉上,钩平尖头,然后用油泥抹实裂缝的钉眼处,老碗就又可以用了。
“大、重、厚、笨”的关中老碗,外表看起来愣头愣脑,可骨子里也饱含着朴实憨厚。外地人到西安吃羊肉泡馍,一看那只大老碗就先要惊叹一声:“哇,这么大的碗!”关中的碗大,是因为关中人的度量就大,度量大,包容自然就大。汉唐时期,关中的长安就已经是“纳四海宾朋,融八方来客”,千年积淀的风气——大气、厚重、融合和交流,在这一只关中的“大老碗”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汇和融和。
关中大老碗,奠定了关中人的基本性格,辈辈相传的大老碗,传承着关中人的性格密码,而关中人的审美特征,比如简约、凝重、大气与深沉厚重,其实也都和这只关中大老碗紧密相关。这就是在各种精巧餐具方便生活的当下,关中人仍不愿遗弃大老碗的个中原因。
题目一:《论语》对“礼”有如下的阐述“礼之用,和为贵”“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班级准备开展“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主题班会,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遵守礼仪规范的意义,该你发言了,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或《论语》中相关语录,阐述对“礼”的态度和认识,你会说点什么呢?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题目二:诗歌作为文学瑰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请你从以下诗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作家的相关经历,发挥合理想象,将其扩写成一段小短文。
①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李清照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2)字数在150-2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