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的季节,亦如四季的更替,有春的烂漫,有夏的 ,有秋的 也有的 。此乃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B: 奔放 萧瑟 成熟 C: 成熟 奔放 萧瑟 D: 成熟 萧瑟 奔放 |
2、 |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是我国最早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明朝末年的施耐庵。B: 《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该小说描写了以祥子为代表的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严酷现实。 C: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其中第三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秘岛》。 D: 《简•爱》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该书的主人公是罗切斯特。 |
3、 |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含蓄温婉;契诃夫《变色龙》,冷峭尖刻;吴承恩《范进中举》,嬉笑怒骂。这三篇小说都入木三分地揭露和针砭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 B: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江南的水无法承载震撼人心的原始生命力。 C: 咸宁某县交警大队向全体驾驶员发出《劝酒信》,以禁止他们酒后驾车。这句话中的“劝酒”一词,明显误用。 D: 不改变原意,紧缩“当曹操遇到王熙凤时,我们一定会为他们天设一对,地造一双的艺术形象而忍俊不禁”这句话,应该是“曹操遇到王熙凤是天设一对,地造一双”。 |
4、 | 下列各句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恩和奶牛》是丹麦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的作品,文中的老太太对奶牛的精神需求的理解与呵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把这种慈爱做到了极致。B: 冰心小诗独具韵味,据说深受德国大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母亲》寄情于物,《纸船》触景生情,都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回报之情。 C: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深情回忆了她看画、读书、上课的一些往事,引导读者热爱读书、热爱学习。 D: 《卖白菜》中的“我”虽然为了心痛心爱的白菜、为了报复挑剔的买菜老太 ,故意多算一毛钱,但从结尾“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一句中我们还是可以读出一个孩子的纯真与善良。 |
5、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岑寂(chén) 翌日(yì) 剽悍(biāo) 络绎不绝(yì)B: 俊逸(jùn) 蹇劣(jiǎn) 引吭(háng) 蹑手蹑脚(niè) C: 丰腴(yǔ) 辟易(bì) 憩息(qì) 忍俊不禁(jīn) D: 绮丽(qǐ) 分娩(wǎn) 窥视(kuī) 融融泄泄(xiè) |
6、 | 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烙饼 绎道 晌午 一气呵成B: 烟囱 隐匿 腌臜 如坐针毡 C: 戏谑 埋愿 嘟哝 呐喊助威 D: 唿哨 老茧 荣鹰 勾魂索命 |
7、 | 下列对作者、课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长征>节选》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苦、严守法纪、献身革命的精神。 B: 《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散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写了钱学森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C: 《父母的心》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所写,这篇小说通过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孩子对父母的浓浓的爱。 D: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全诗详略得当,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家出征、辞官还乡写得比较详细,对木兰的军旅生活写得比较简略。 |
8、 | 身在曹营的关羽是从谁的口中得知刘备的下落的?( ) A: 于禁 B: 刘辟 C: 孙乾 D: 陈震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狩猎(shòu) 脑髓(suǐ) 羁绊(pàn) 针灸(jiǔ)B: 哺育(bǔ) 亘古(gèng) 慰藉(jiè) 纤维(xiān) C: 藩篱(fān) 拮据(jū) 酝酿(niàng) 酗酒(xù) D: 咫尺(zhǐ) 荒谬(miào) 媲美(pì) 忏悔(chàn) |
10、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直言不讳”很好,“婉言动听”有时候也需要。 ②说话的方式很多,这里介绍两种:直言和婉言。 ③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一致,直接了当,就是直言。 ④批判别人或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 ⑤说话要讲究方式,但是违背真实的原则,一味追求说话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⑥对于有些事情,人们一般不愿意直接说明白,而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词,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婉言。 ⑦我们现在的社会抛弃了旧社会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虚伪客套,要求在有礼貌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直接了当的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A: ⑤②③④⑦①⑥B: ②③⑦①⑥④⑤ C: ⑤②③⑦④①⑥ D: ②③⑦⑤⑥④① |
阅读下边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________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 1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①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②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3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4 )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
①古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众乐之王”“东方钢琴”。最早的古筝称为“筝”,又名“秦筝”“汉筝”“瑶筝”等,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弹拨乐器。汉代刘熙在《释名》中分析了古筝名的由来,他认为“筝,铮铮然”,由于发音上与铮音十分类似,所以取名为筝。关于古筝的来历,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筝由瑟分
②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意思是说,太帝让仙女素娥弹奏一种五十弦的瑟。可当素娥弹奏时,太帝觉得素娥弹奏得过于悲凉,不想让她继续弹奏下去,但是又忍不住想听。于是,太帝将瑟一分为二,变成二十五弦。历史上还有“二女分瑟”与“父子争瑟”的故事。
③以上几个故事中都认为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但是汉代黄宪在《天禄阁外史》卷四中已经记载,魏王饮宴时,用筝进行配乐,同时配乐的还有瑟。由此可知,筝、瑟这两种乐器在当时已经并存于世,都是非常重要的乐器。筝不是由瑟分化而来的,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发音是一样的。
筝筑同源
④在古代,还有一种叫筑的乐器。它的外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拿竹尺击弦发音。筑起源于楚地,声音悲亢而激越。
⑤那么,筑和筝又有什么关系呢?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筝,五弦,筑身也。”这里说的筝有五根弦,形体同筑一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由此可以看出,筝的形体和筑一样,只是筝要用弦演奏,属于典型的弦类乐器。
⑥筑虽有弦,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属于打击类乐器。它是用竹尺来击打筑身发出声音,和筝的弹奏相比,筑的演奏方法要简单一些。总的来说,筝和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源相同,演奏手法相似,可以说先有筑,后发展成筝,筝、筑是同源的。
纤指弄鸣弦
⑦在唐代,女子也可以通过弹筝博得“周郎”青睐。李端在《听筝》中说“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金粟柱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弹筝女子用她纖细洁白的手拨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子高超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诗人笔锋陡转,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相传三国东吴名将周瑜精通音乐,谁将乐曲弹错,周瑜就用目光示意。此诗显然受到这个历史故事的启发,“时时误拂弦”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这种失误明显是有意为之,希望把心上人引到身边来。
⑧“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或许由于筝乐能引起人们内心的波动乃至情感上的共鸣,诗人们喜爱用筝乐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哀怨、愁苦之情,筝乐也就形成了悲凉、凄美的风格,古筝也有了“悲筝”“哀筝”之称。“秦筝不复续断弦,回身掩泪挑灯立”,哀怨的筝声正在诉说着思夫之苦;而“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又将游子离家、内心思乡的伤悲全部浸润在古筝的音符之中。
(有删改)
( 1 )文章以《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为题,有什么作用?顾况曾作《李湖州孺人弹筝歌》:“思妇高楼刺壁窥,愁猿叫月鹦呼儿。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这里的“孺人”指的就是他的夫人。他的夫人从12岁时开始学筝,精通筝乐。每当客人来家中做客时,她就会弹筝助兴,而客人常常会写诗来称赞或抒发情感。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里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到四点多钟,黑云开始显出疲乏来,绵软无力的打着不甚红的闪。一会儿,西边的云裂 开,黑的云峰镶上金黄的边,一些白气在云下奔走;闪都到南边去,曳着几声不甚响亮的雷。又待了一会儿,西边的云缝露出来阳光,把带着雨水的树叶照成一片金绿。东边天上挂着一双七色的虹,两头插在黑云里,桥背顶着一块青天。虹不久消散了,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像由黑暗里刚生出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蜓。
可是,除了孩子们赤着脚追逐那些蜻蜓,杂院里的人们并顾不得欣赏这雨后的晴天。小福子屋的后檐墙塌了一块,姐儿三个忙着把炕席揭起来,堵住窟窿,院墙塌了好几处,大家没工夫去管,只顾了收拾自己的屋里:有的台阶太矮,水已灌到屋中,大家七手八脚的拿着簸箕破碗往外淘水。有的倒了山墙,设法去填堵。有的屋顶漏得像个喷壶,把东西全淋湿,忙着往出搬运,放在炉旁去烤,或搁在窗台上去晒。在正下雨的时候,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塌倒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雨后,他们算计着,收拾着,那些损失;虽然大雨过去,一斤粮食也许落一半个铜子,可是他们的损失不是这个所能偿补的。
( 1 )《骆驼祥子》是谁的作品?请介绍祥子“骆驼”这一外号的由来及其深层次含义。写作能力考查。
青春,正是中学生五彩缤纷、朝气蓬勃、思想逐渐趋向成熟的季节。今天,大家即将向三年的初中生活作别。在这令人激动而又让人依恋的时刻,我们可以做一次心灵的梳理和人生的反思:今天的中学生真的失掉什么了吗?请联系实际或参考下面内容,以“中学生失掉 了吗?”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参考内容:
自信、诚信、自尊心、青春朝气、动手能力、自控能力、鲜明的个性、纯洁的友情、多彩的生活、良好的习惯、勤俭的美德、敬老孝亲的美德、宽容忍让的品质、抗挫折的能力、相互理解的能力、积极乐观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探究创新的精神、强健的体格、人生的理想抱负 ……
写作要求:
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②立意健康,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议论、记叙,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④可以立论,可以驳论,也可以有破有立;
⑤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相关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