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 , 不禁潸然泪下。 B: 200多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C: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衣食无忧。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舍身求法的先辈,没有他们,难有我们的今天。 D: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
2、 | 下列词语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B: 喑(yīn)哑 拮据(jū) 恣睢(suī) 恪(kè)尽职守 C: 勾(gòu)当 狡黠(jié) 桑梓(zǐ) 媚(mèi)上欺下 D: 霹雳(lì) 抽噎(yē) 襁(qiáng)褓 断壁残垣(yuán)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惠州期间。 B: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评论,报道了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精彩瞬间。 C: 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赅,以事实说话。因此,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的特点。通常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新闻不可少的三部分,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新闻中的典范作品。 D: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
4、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条街上有七、八家书店。 B: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了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垌镇去旅游。 C: 《窃读记》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D: “怎么了?”一个关切的声音传来:“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吗?”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限生活的向往。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到只学习好还是远远不够的。 C: 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D: 王晓峰刚到我们班才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
6、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秀 磅礴 主宰 闲情逸致 B: 零落 缀学 耸立 庞然大物 C: 点缀 玷污 呵责 玲茏剔透 D: 奢望 鞭策 嘹亮 险象叠生 |
7、 | 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 A: 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 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 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
8、 | 选出下列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 ) B: ③①⑤②④ C: ③②④⑤① D: ③②⑤④① |
9、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 B: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C: 艾青,原名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都是他三十年代的作品。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英国作家雨果,主要作品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
10、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B: 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喜怒哀乐总是挂在表面上,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明白。 C: 在昨天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李小璐介绍了三条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D: 汪勇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全国政法机关要通过广泛开展向汪勇同志学习的活动,形成学赶英模、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 1 )请写出诗歌题目的意思。( 2 )诗中两次出现“花前”,请简述其作用。 ( 3 )作者感到“虚度好春朝”。结合全诗,分析原因。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蹴尔而与之( ) ④妻妾之奉( ) ( 2 )下面与“人皆有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辍耕之陇上 B: 何陋之有 C: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遇见你的纯真岁月
丁立梅
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来的大学生。
他着格子衬衫,穿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啊,大花鸡!”惹得我们笑弯了腰,有同学老气横秋地点头说:“我们老师,像个孩子。”
他真的做了我们的老师,教我们语文。第一天上课,他站讲台上半天没说话,拿他小鹿似的眼睛,看我们。我们也仰了头对着他看,彼此笑眯眯的。后来,他一脸深情地说:“你们长得真可爱,真的。我愿意做你们的朋友,共同来把语文学好,你们一定要当我是朋友哦。”他的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我们的距离,全班学生的热血,在那一刻沸腾起来。
他的课,上得丰富多彩。一个个汉字,在他嘴里,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们入迷地听他解读课文,争相回答他提的问题。不管我们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着说:“真聪明,老师咋没想到这么答呢?”有时我们回答得太离谱了,他也佯装要惩罚我们,结果是,罚我们唱歌给他听。于是教室里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时上语文课,在我们,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他还引导我们阅读。当时乡下学校,课外书极其匮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回很多的书,诸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之类的。他说:“只有不停地阅读,人才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我至今还保留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春天的时候,他领我们去看桃花。他说:“大自然是用来欣赏的,不欣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哄一声笑开了,跟着他蹦蹦跳跳走进大自然。花树下,他和我们站在一起,笑得面若桃花。他说:“永远这样,多好啊。”周围的农人,都看稀奇似的,停下来看我们。我们成了风景,这让我们备感骄傲。
我们爱他的方式,很简单,却倾尽我们所能:掐一把野地里的花儿,插进他办公桌的玻璃瓶里;送上自家烙的饼,自家包的粽子,悄悄放在他的宿合门口。他总是笑问:“谁又做好事了?谁?”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我们念初二的时候,他生了一场病,回城养病,一走两个星期。真想他呀,班上的女生,守在校门口,频频西望——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被人发现了,却假装说:“啊,我们在看太阳落山呢。”
是啊,太阳又落山了,他还没有回来。心里的失望,一波又一波的。那些日子,我们的课,上得无精打采。
他病好后回来,讲台上堆满了送他的礼物,野花自不必说,一束又一束的。还有我们舍不得吃的糖果和自制的贺卡。他也给我们带了礼物,一人一块巧克力。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
他的母亲千方百计把他往城里调。他是独子,拗不过母亲。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会有重逢的那一天的。”他走的时候,全班同学哭得很伤心。他也哭了。
多年后,遇见他,他早已不做老师了,眼神已不复清澈。提起当年的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一个一个,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一如我们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模样。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铭心。
①第一天上课,他用真诚友善的表情和开场白,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 2 )第八段画线句用了比喻手法,请写出其中的本体和喻体,并赏析这一比喻的妙处。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 3 )第十一段“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请你揣摩老师此时的心理。( 4 )读完全文,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 “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铭心”的理解。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千,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
⑥然而好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好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晴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⑩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⑪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 4 )文章第⑪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满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③不得抄袭、仿写、套写。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