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以身殉职 鞠躬尽悴 喏喏连声 红装素裹 B: 无精打采 铢两悉称 画龙点睛 锲而不舍 C: 李代桃僵 两胁插刀 置之不理 走投无路 D: 郑重其是 取义成仁 相得益彰 理至易明 |
2、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成语带有夸张的手法,如“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千钧一发”等。 B: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C: 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D: 《红星照耀中国》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老一辈的人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不禁感慨祖国的发展之快。 B: 静默的山,流动的水,一动一静,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风景画。 C: 在众目睽睽之下,罪犯无处可逃,只得束手就擒。 D: 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
4、 |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单(chán)于 颤(chàn)动 佝(gōu)偻 枘(ruì)凿 B: 舐(shì)犊 深邃(suì) 旁骛(wù) 喑(yīn)哑 C: 成吉思汗(hán) 刻骨铭(míng)心 襁(qiǎng)褓 树篱(lí) D: 强(qiáng)聒不舍 恣睢(suī) 污蔑(miè) 灵柩(jiù) |
5、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灭种(zhǒng) 挚友(zhí) 强占(qiáng) 当之无愧(kuì) B: 说服(shuì) 开拓(tuò) 朴实(pǔ) 鲜为人知(xiān) C: 秘密(mì) 粗估(gū) 难堪(kān) 妇孺皆知(rú) D: 颤抖(zhàn) 摄制(shè) 选聘(pìn) 鞠躬尽瘁(cuì) |
6、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 B: 延续 萌动 保持 C: 延续 萌生 保存 D: 延伸 萌动 保存 |
7、 |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 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 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D: 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数年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
8、 | 选出标点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C: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2013年我国多地出现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为了防止这种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B: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强调,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交通治堵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各项指标,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出行质量。 C: 春天的西子湖畔,总是春光明媚,总是游人如织,总是一年中游览观光的最佳时节。 D: 20年来,我国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10、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外资企业积极响应中国政府脱贫攻坚的号召,调整企业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取得显著成绩。 B: 不管是环境污染治理,还是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天的中国正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C: 有诚信的土壤来涵养,有求真求实的阳光雨露来浇灌,中国科技界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中国才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D: 我国将完善带薪休假,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安排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 |
古诗文阅读 周敦颐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 2 )[甲][乙]两文都抓住了两岸之山 的特点进行描述。[甲]文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夏水 的特点。( 3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 ②沿溯阻绝 ③属引凄异 ④泠泠不绝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5 )[甲]文中写到“高猿长啸”,[乙]文中写到“猿鸣至清”,试思考两篇文章描写猿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云计算
①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云计算被视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②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很多人觉得数据只有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才最安全,其实不然。你的电脑可能会因为自己不小心而被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数据无法恢复,不法之徒则可能利用接触你电脑的机会窃取你的数据。据报道,日本核能机构电脑因为感染病毒,导致大量数据外泄。反之,当你的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 Docs的网络服务上,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
③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不同设备的数据同步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要在这许多不同的设备之间保存和维护最新的一份联系人信息,你必须为此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这时,你使用云计算就会让一切变得简单。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一台电脑找到某个朋友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在任何一部手机上直接拨通朋友的电话号码。
④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的计算模型,云计算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从多个方面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阅读《蜘蛛》,回答问题。
蜘 蛛
①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一场不算小的雨使走廊与小园子立刻呈现出一幅肮脏不堪的样子。
②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上朝着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
③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大小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
④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自己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
⑤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地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
⑥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平时,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随便加以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
⑦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韧。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到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它安静地爬走了。我静静地看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感到无比的舒坦。
⑧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新鲜。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满淡淡的金黄。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这难得的傍晚景致。
⑨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结了一个网。蛛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逸而优美的处所。
⑩我凝神注视着蛛网,心中想着,不知道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来想要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悯,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其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⑾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有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地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大自然里隐藏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者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作文:
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以“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字数不少于600字;如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