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新乡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的“汉语热”, 了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渴望。人们学习汉语,试图通过解读汉字来破译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历史密码。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方块字将走进更多国外课堂,以汉语讲述的中国故事 与世界故事将为越来越多人所 聆听。

A: 别具一格 承载 与 聆听
B: 独具特色 承载 与 聆听
C: 独具特色 记载 同 倾听
D: 别具一格 记载 同 倾听
2、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烈日灼灼,知了在树上不停地聒噪着,曲的柳条打着蔫。约翰正在田垄上收割着稻,一不小心镰刀划了一个口子。“流了,”他自语道,“但是不能停下来,不然老爷又要对我吹毛求了。”

A: juǎn suì xuě zī
B: quán huì xiě zī
C: quán suì xiě cī
D: juǎn huì xuě cī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璀儏 袒护 前呼后拥 熠熠声辉
B: 婆娑 涸辙 彬彬有礼 生意盎然
C: 蘸水 攥位 浮想连翩 急不遐择
D: 槲树 谄媚 前扑后继 坦荡如坻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有《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等。
C: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它为我们真实地描绘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D: 《变色龙》《窗》《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泰格特、法国的都德和英国的莎士比亚。
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惊慌失措 妄下断语 物竟天择 格物致知
B: 忍俊不禁 惟妙惟肖 杂乱无张 巧妙绝伦
C: 进退唯谷 相得益彰 颔首低眉 万恶不赦
D: 家喻户晓 一反既往 粗制滥造 涕泗横流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位/枪/力能鼎 俯即是/人牙慧
B: 遒/告/前后继 将功罪/买还珠
C: 荷/重/勉为其 挑拨离/不容发
D: 作/查 桑/莘学子 插科打/然天成
7、

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种种苦涩, ,历程中多少挫折, ,漫漫岁月里的辛苦挣扎,____________,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也由于不断地向上望,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的忧患与磨难,而从生活本身获得智慧。

A: 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给人痛苦沉思
B: 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给人痛苦沉思 曾使人失望流泪
C: 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给人痛苦沉思 曾催人衰老憔悴
D: 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给人痛苦沉思
8、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眼(kuàng) 澎(pài) (xìn) 脑(suǐ)
B: 立(chù) 脸(xiá) 地(jiào) 维(qiān)
C: 透(tī) 灵(jiù) 强(jué) 妒(jì)
D: 胆(qiè) 为人知(xiǎn) 发(liǚ) 叱风云(chà)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
B: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C: 一个人能否成为正真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 当久居深山的农民来到大都市时,鳞次栉比的高楼会让他们惊诧不已。
C: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一个笑话,同学们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 1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 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 2 )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 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 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 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 4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 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 5 )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春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 6 )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 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 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屠大 窘:________

眈眈相向 眈眈:________

③其一坐于前 犬:________

暇甚 意:________

⑤意将入以攻其后也 隧: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3 )本文通过写人与狼的斗争,表现了狼________的特点。(用原文词语作答)
( 4 )简要评价屠户“杀狼”的行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疑与学问》选段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①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②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③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 1 )对选段要证明的论点,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D: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 2 )下列对选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中四个“常常”引领的短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
B: 第①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也可以改成句号。
C: 第②③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证明选段论点。
D: 第③句从“学术”说到“文化”,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两者不能互换位置。
( 3 )你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怀疑精神吗?请联系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小说,回答相关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燃一个冬天了。”

(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 3 )文中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 4 )请写出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饭桌上”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左右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