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踌躇(chú) 挑衅(pàn) 自诩(xǔ) 茅塞顿开(sài) B: 颓唐(tuí) 嫉妒(jì) 呜咽(yàn) 脍炙人口(kuài) C: 吮吸(yǔn) 惬意(qiè) 地壳(ké) 明眸善睐(lài) D: 恬静(tián) 豁免(huò) 愠怒(yùn) 争妍斗艳(yán) |
2、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B: 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C: 人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房价连续20个月居高不下。 D: “你们先走吧。”他说,“再给我5分钟,我马上就来!” |
3、 | 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B: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英国作家、心理学家。代表作:《痛击》、《心理学的故事》 C: 《金色花》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吉檀迦利》《园丁集》。 D: 《世说新语》两则,选自南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疮伤 枯藤 泥潭 眉开眼笑 B: 原野 贱落 荒凉 世世代代 C: 非凡 山崖 搅拌 非凡气概 D: 泥浆 开辟 麻烦 兴高彩烈 |
5、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 旁鹜 诚惶诚恐 玲珑剔透 B: 羁绊 惬意 进退维谷 一泄千里 C: 嬉闹 荒缪 险象迭生 有例可援 D: 玷污 剽悍 鞠躬尽瘁 扬扬得意 |
6、 | 《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 A: 萧云仙 B: 鲍文卿 C: 杜慎卿 D: 汤镇台 |
7、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伶仃(dīng) 抽噎(yē) 眼棱(líng) 触目伤怀(zhù)B: 绚丽(xiàn) 嘶哑(yǎ) 颧骨(guàn) 唯唯连声(wéi) C: 黄晕(yūn) 丘壑(hè) 阴晦(huǐ) 袖手旁观(xiù) D: 澄清(chéng) 虐杀(nüè) 彷徨(huáng) 因地制宜(zhì) |
8、 |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师乃剪纸如镜B: 何术之求 C: 乃传以诀 D: 烈如箫管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性一致的一项是( ) A: 穿上妈妈送来的大衣,她感到十分温暖。 他的义举温暖了人们日渐冷漠的心灵。B: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趁老师不注意,他悄悄离开了教室。 C: 为了生火,他抱进来一捆干草。 出发前,他将行李捆好了。 D: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了。 感人的场景朦胧了观众的眼睛。 |
10、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周敦颐《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B: “三”,在我国古代有时指的不是确切的数字,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打白骨精”。 C: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的“立”均为“开始”的意思。 D: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
阅读下面的古诗 辋川六言(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 1 )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 )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 A: 上从之从:听从 B: 将吏亦心轻之轻:轻松 C: 何足为异足:值得 D: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更加 ( 2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 吾欲之南海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公与之乘 (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 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 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 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 4 )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为什么不伸出援助之手
1963年,纽约,基蒂·吉诺维斯从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回家。她的公寓位于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一个持刀男人向她走来,刺了她很多刀。基蒂大声呼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跑,但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又从车里走出来,将基蒂击倒在地,继续刺杀她。这个不幸的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了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这时基蒂·吉诺维斯已经死亡,歹徒也不知去向。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时发现,该袭击行为总共持续了35分钟,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为什么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向基蒂·吉诺维斯伸出援手?皇后大街的居民们难道真的毫无同情心吗?难道只是因为公众道德的丧失吗?
在感慨现代人日渐冷漠的同时,社会学家们想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探究类似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美国,社会学家拉特纳和助手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当面临危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出手相助者反而会越少,甚至没有人介入。
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实验员向公众发布一个“招聘启事”,从应征者中甄选出各方面条件相似的人员参加一次“面试”。
当不知内情的“应聘者”来到“面试”现场时,一位女士(实验员假扮的)安排他们在一间小办公室填写问卷,告诉他们先稍微等一会儿,自己要去拿一份文件,随即掀开门帘走进隔壁的办公室里。这时候,实验才正式开始,实验员在这间办公室里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于是,正在隔壁等候的“应聘者”先是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拿东西的声音,紧接着是她的尖叫、椅子摔倒的声音。随后,又传来女士痛苦的呻吟声:“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拉特纳和达利想了解,在这种危机情境中,“应聘者”独自一人会作出什么反应;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场,又会作出什么反应。他们记录了每组“应聘者”实施救助行为的百分率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如果“应聘者”在听到录音后四分钟内不作反应,实验就停止。
与“人多力量大”等观点的预测正好相反,实验的结果是:当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马上离开座位,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提供帮助;当两个“应聘者”在场时,离开座位的时间就要长得多,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陡然下降到40%;而如果旁边有人无动于衷(由研究人员假扮),则仅有7%的“应聘者”尝试着提供帮助。他人的袖手旁观,对见义勇为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人们积极伸出援手的可能。
通过分析,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拉特纳和达利提出的“责任扩散效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即在某种紧急事情发生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帮助他人的责任被无形地“扩散”到其他人身上,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就相应地减少了。
打个比方,假定在紧急情境下,救助的责任是100%的话,当一个人独自面临这种情境,由于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的责任就是这完完整整的100%,他是否采取援助行为将直接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结果。
相反,如果同时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救者的责任,以及见死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与羞耻感被扩散到在场的每一个人身上,于是每个人都理所应当地认为:“就算我这个小小的1%不管,其他的99%总会发挥作用的。”因此,提供帮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似乎都成了别人的事,总觉得自己不去援助,还会有别人去做,事情总是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责任扩散效应”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本文开篇提到的那幕惨剧。正是因为在场的每个人头脑里“除了自己之外会有很多人去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抑制了围观者的帮助意识,造成了实际上没有人伸出援手,不幸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援助的局面。
( 1 )第一,二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①当两个“应聘者”在场时,离开座位的时间就要长得多,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陡然下降40%。
②正是因为在场的人头脑里“除了自己之外会有很多人去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抑制了围观者的帮助意识,造成了实际上没有人伸出援手,不幸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援助的局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春天,一家人郊野散步,和谐美好,这是生活的恩赐;《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这是生活的恩赐;蒲松龄屡试不中却令他有机会完成《聊斋志异》,这也是生活的恩赐。生活总是给予我们机会,给予我们教益。
请以“生活的恩赐”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的名字,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