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他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 “信念”是名词,“嘲笑”是动词,“默默地汲取”和“变得沉默”都是偏正短语。B: 第①句中“他”做主语,“坚定”做谓语,“信念”做宾语,“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做状语。 C: 第④句是表转折关系的复句。 D: 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⑤③④②①。 |
2、 | 下列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划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冬天,雨化了妆,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它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人们受够了冷liè( )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温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 )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而近处池畦( )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A: 立 冽 duō qí B: 莅 冽 duō qí C: 莅 洌 duō wā D: 立 洌 duō wā |
3、 | 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修改:删去“问题”。 B: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修改:删去“通过”。 C: 第4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 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
4、 |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皋薄暮望(单薄) 晓雾将歇(消散) B: 清荣峻茂(茂盛) 盖竹柏影也(覆盖) C: 夕日欲颓(坠落) 天山共色(共同) D: 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晴川历历汉阳树(平野、平地) |
5、 | 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娲(guō) 寂寞(mó) 蓬(péng)勃 莽(máng)莽 B: 澄(dèng)澈 崛(jué)起 掺(cān)合 揉(ròu)团 C: 气概(gài) 幽(yōu)光 藤(téng)条 不堪(kàn) D: 溅(jiàn)落 挥洒(sǎ) 泥潭(tán) 省(shěng)事 |
6、 | 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作者魏学洢是明末人。 C: “黄发垂髫”是成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老人和小孩。 D: 吴伯萧的《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
7、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诅咒(jǔ) 相称(chèn) 预警 叮嘱 B: 倚靠(yǐ) 怂恿(sǒng) 懒惰 冤枉 C: 蜷伏(quán) 惩戒(chěng) 消耗 挣扎 D: 虐待(nüè) 污涩(sè) 辨诉 抵抗 |
8、 | 每组中两个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是( ) A: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她是个聪明伶俐,非常可爱的小姑娘。B: 这里冬天冷得利害。应该向他讲明利害关系。 C: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四座街心公园里,栽有松柏,植有鲜花,立着雕塑,……俨然一座立体花园。 D: 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
9、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年,“电子钱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人类使用钱包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如今却渐渐被手机代替。 B: 王晓光是个典型的“数学迷”,只要钻进那复杂枯燥的方程式里就觉得其乐无穷,从来不知疲倦。 C: 郑州火车站,其百年历史不仅映衬出中国铁路的风云变幻 , 而且折射出郑州这座城市崛起的沧桑巨变。 D: 绿化树需要经常修剪才能形态完美,如果不修边幅 , 则枝叶参差不齐,既影响美观,又阻碍人们视线。 |
10、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不得不煮一年。 B: 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竟然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 C: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跑西窜,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D: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两小题。 ( 2 )“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诗歌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夜醒昼眠这两个生活中的细节,有人说这两句描写有悖生活常理,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薛谭、秦青:薛谭和秦青是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②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打着拍子。④遏:使……停止。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薛谭学讴于秦青________ ②自谓尽之,遂辞归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 3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薛谭前后不同学习态度的看法。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长的桥
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的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②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说“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碴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 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③也许智商有限加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像皮皮鲁那样,把课本煮了熬汤喝,除此以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④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烧油,落地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乙]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⑦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 1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的特点。( 2 )文章详写的是哪件事(从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概括)?详写的作用是什么?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餐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 1 )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①文中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句诗?
②本文的作者与《台阶》的作者李森祥都将关注到了农民,但他们的关注点却不一样。他们分别关注了农民的什么呢?
提示:横线上可填一事、一物、一句话、一首歌、一本书、一种感情……
要求:(1)在…………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