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江苏省贾汪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 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2、下列对文学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春》是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B: 《济南的冬天》节选自《一些印象》,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莫怀戚,《散步》的作者是史铁生,《金色花》来自于印度诗人泰戈尔,《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收录到教材有《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揉团 绵延 显象管 别出心裁
B: 澄澈 寂寞 策源地 无动于衷
C: 泥桨 溅落 霎时间 疲倦不堪
D: 山崖 搅拌 笑眯眯 顾名思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使人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综艺《青春旅社》以“青春”为主题,反映了新时代不同年轻人的青春梦想和追求。
C: 中国不仅是搞“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而是负责人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D: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5、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籍 交御 躁热 摧枯拉朽
B: 窒息 盎然 曼延 颔首低眉
C: 泄气 赋闲 建树 恹恹欲睡
D: 洗涤 葺毛 牛犊 眼花瞭乱
6、为划线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抖擞精神。( )

A: 振作
B: 抖动
C: 活动
D: 振动、抖动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作者余光中却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形象上。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莫泊桑,法国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他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 古时有“称己用名,称人以字”的说法。如苏轼《水调歌头》中“兼怀子由”的“子由”是苏辙的字。
D: “世先生、世兄弟”都是对有世交的长辈的敬称,这种称呼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话。如《范进中举》中“世先生同在桑梓”。
8、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

②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③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而是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

⑤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地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A: ①④②⑤③
B: ②⑤①④③
C: ②③①⑤④
D: ②①⑤④③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诅咒 烘托 畅消 恍然大悟
B: 化装 吝啬 侍弄 不求甚解
C: 绝别 取决 分歧 费寝忘食
D: 祷告 荫蔽 轻捷 人声鼎沸
10、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chù) 急(jù) 强不舍(guō) 轻怕重(ni1n)
B: 杂(rǒng) 钝(nú) 尽职守(gè) 天撼地(qíng)
C: 悍(piāo) 熟(rěn) 为人知(xiǎn) 一黄土(póu)
D: 挑(xùn) 庇(yìn) 挑拨离(jiàn) 炙人口(kuài)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 1 ) “独出门前望野田”,请你描绘出诗人望到的景色,并说说这景色引发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因公________ ②觉饥甚而不敢________ ③其人已心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 3 )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文】

云南的歌会(节选)

沈从文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②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乙文】

回到“婴儿状态”——读沈从文

曹文轩

①近来读沈从文的文论,觉得他的一句话,为我们说出一句可概括他之文学艺术的最恰当的术语来:“我到北京城将近六十年,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情绪却始终若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中。”这“婴儿状态”四字逼真而传神,真是不错。

②婴儿状态是人的原生状态。它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染。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定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的清明,充满温馨。沈从文写道,这是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副好脾气,好心肠,很少横眉怒对,剑拔弩张,绝无“一个个像乌眼鸡 ,恨不得你啄了我,我啄了你”的紧张与恐怖。

③沈从文曾写过一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的文章。文中说道:“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他所写的故事,也多数是水边的故事。他说:“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柔性。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

④对这种情感的认定,自然会使沈从文放弃“热情的自炫”,而对一切采取“安详的注意”。他用了一种不焦躁、不张狂、不亢奋的目光去看那个世界——世界不再那么糟糕那么坏了。自然界如此幽静迷人,人世间也非充斥着恶声恶气,人们互助着,各自尽着一份人的情义。表现在语言上,沈从文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⑤说了“婴儿状态”与“柔情”的话题,一个疑问也便出现了:沈从文一生坎坷,常在贫困流浪之窘境中,且又不时被小人戏弄与中伤,……这世界呈现于他的分明是暴虐,是凶残,是种种令人所不齿的勾当,而他却何以总是处在婴儿状态之中,又何以将世界看得如此柔情动人?他的沉重呢?他的大悲与慨叹呢?

⑥沈从文也没得遗忘症,怎么能忘掉这一切?我们何以不能换一种思路去追究一下?我以为,他并非遗忘,而只是不说。沈从文将这世界看多了,便也变得心胸豁达,去尽了火气。他不再会大惊小怪了,他能用了冷静的目光看待一切了。他已完成了一个从婴儿状态过渡到成人状态,又过渡到婴儿状态的过程。

⑦对于他对柔情的偏爱,我们何不做这样的解释:世界既日益缺少这些,文学何不给人们创造这些?与其将文学当成杠杆、火炬、炸药去轰毁一个世界,倒不如将文学当成驿站、港湾、锚地去构筑一个世界。

⑧但,沈从文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他省略掉或虚写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与痛苦,每写到这些地方都是轻描淡写地交代一下,一滑而过,从不滞留于这些地方,更不铺陈其事,做煽情的把戏。几年前,我曾对沈从文的门徒汪曾祺的小说做过概括:怒不写到怒不可遏,悲不写到悲不欲生,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我以为汪曾祺的意义,正在于他晓得了艺术。

( 1 )根据甲乙两文,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二段作者用大量篇幅描绘赶马女孩本色的歌唱。
B: 乙文主要的论述对象是沈从文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C: 乙文写沈从文写的故事多数在水边,是因为他爱水,水具有柔性。
D: 乙文写沈从文一生坎坷,但他努力遗忘世界的“暴虐”与“凶残”。
( 2 )“沈从文写道,这是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甲文中也有这样一个“安静平和”的世界,请简要概括。

( 3 )乙文中曹文轩认为沈从文的文字“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请你品析甲文某处语言加以印证。

( 4 )乙文围绕论述对象进行了哪三个话题的探讨?

( 5 )乙文第⑧段,作者提及沈从文的门徒汪曾祺,有何作用?

( 6 )联系以上材料及你对沈从文的了解,谈谈你对第⑥段“他已完成了一个从婴儿状态过渡到成人状态,又过渡到婴儿状态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值得”是一句对自己的诅咒

①在一所学校观看教师合唱团演出,发现一位先生始终金口不开,恰好身旁坐了那位先生的领导,我试探性地问道:“那位缄口先生,课教得不怎么样吧?”被问者大为惊异:“咦?你怎么这么了解他?”我笑了,心说:隔着十万八千里,我怎会了解他?我只是从他脸上那种“不值得”的表情中,看出他是一个不幸被“不值得定律”言中的人。

②有很多人可能会经常这样想:“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必做好。”想想看,当我们满腹怨怼地奔赴一个赛场,当我们站在起跑线上时还在深深怀疑这场比赛的价值,怎么可能跑出最佳水平?

③那惯于在职场上消极怠工的人,就是带着一颗“不值得”的心打发时光的。须知,职场向来不钟情“工作的小偷”,一天到晚磨洋工的人,在怠慢工作的同时,也怠慢了可能属于自己的机会。

④据说有个修鞋匠,每次修鞋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鞋修妥了,还要用蜡封好一颗巧克力外加一张纸条,一同塞进鞋里。那纸条上写着:“任何值得一做的事,都是值得做好的事。”

不值得热爱,不值得付出,不值得珍视,不值得追索……这些“不值得”是会蔓延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不值得”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当我们觉得某一天不值得全力去过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日子就都过不好了,最终我们收获的,恐怕只能是“不值得的人生”。

⑥如果问你:这辈子,究竟值不值得一活,你一定会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是,当漫长的“这辈子”被分解成一件件琐碎的事情,你能否带着“值得”的心去将它们一一做好?

⑦生命的长城,如果值得一筑,那么,每一方砖都值得烧好。

⑧唱歌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地唱;烧菜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地烧;工作的时候,就不遗余力地干;修鞋的时候,就殚精竭虑地修……把“不值得”丢出你的思维圈,为每件经手的事都打上漂亮戳记吧,让这戳记带上你的专属气息,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赞叹不已。

(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值得定律是一种心理效应,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从主观上认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事,那么他就会逃避做这一件事。
B: 第③段与第④段鲜明对比,职场上认为不值得做与值得做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C: 第⑦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启示我们在值得过的人生中,必须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D: 本文充满思辨色彩,说理透彻,层层深入剖析“不值得”的危害,结尾振聋发聩,耐人寻味。
( 2 )下面不能作为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东汉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
B: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 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
D: 一位不会游泳的小偷被人追赶后跳进河里,抓小偷的人看到他在河里挣扎,有的围观,有的离开
( 3 )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为什么“不值得”是一句对自己的诅咒?读完本文,你有何收获?

四、写作(分值:60分)
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绝不会再恩赐第二次。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一团火焰熄了,另一团火焰燃起。

——罗曼·罗兰《名人传》

经典名著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话语,总能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以上两句话,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