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邢台市任县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突闻她的好友车祸去世的消息,情不能自已 , 眼泪簌簌地掉了下来。
B: 这些报道在我市引起了轩然大波 , 广大市民欢欣鼓舞。
C: 主人的设计别具匠心 , 使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D: 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
2、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面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D: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作者借助“海峡”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真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又何(jiān)焉
B: 牺牲玉(bó)
C: 下视其(zhé)
D: 望其旗(m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一项是( )


A: 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荒草丛生,凄惨破败。
B: 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 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5、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B: 九曲河,雁城人民的母亲河,早已今非昔比。沿河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百花争妍。
C: 分别十年,今又萍水相逢 , 欣喜感慨溢于言表。
D: 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意气用事 ,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就会不一而足。
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 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 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D: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7、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恐(hè) 狡(xiá) 徘(huí) 参不齐(cī)
B: 踌(zhù) 溅(bèng) 干(hé) 轻怕重(niān)
C: 积(zǎn) 蓄(zhù) 粗(kuàng) 自惭形(huì)
D: 佩(qīn) 热(chì ) 育(bǔ) 鞠躬尽(cuì)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蓄(zhù) 狡(jié) 默(jiān) 为人知(xiān)
B: 酝(niàng) 红(yīn) 侦(jī) 而不舍(qì)
C: 猎(shòu) 桑(zǐ) 溅(bèng) 锐不可(dāng)
D: 教(huì) 顶(gōng) 临(pín) 不折不(náo)
9、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 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 防不胜防。
D: 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 , 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10、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 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C: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 , 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D: 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1 )试品析首联中的“望”字的妙处。
( 2 )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句子,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________

②是亦忧:________

斯人:________

④性孝:________

⑤以母在时贫:________

( 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 3 )【甲】文中“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 4 )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范仲淹的形象。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________

释义: ________

( 2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 3 )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 4 )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 5 )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微光

安谅

①两位穿着沾了尘土的工装、有点蓬头垢面的外地农民工在图书馆门口探头探脑地往里张望,一个悄声说:“哇,里面书真多,能进去多好!”另一个忙说:“怎么会让我们进去呢,没看到那位横眉冷对吗?”

②透过玻璃门,但见一年轻女子坐在半人高的柜台内,身体后仰盯着他们。女孩的眼睛挺大,可眼神冷得就像门前的大理石台阶。

③“你们想进去看书吗?”明人在他们身后轻轻问。二农民工被惊到了,一时手足无措:“哦,不,嗯,没……”说完想迅速走开,怕挡道似的。明人表情和蔼:“这是公共图书馆,你们可以进去的,到里边办一张卡。”“真可以进去?我们?”“没错,你们带着身份证吧,登记一下就行了。”

④明人把玻璃门推开,女服务员连忙站了起来,笑容灿烂。明人明白,她是认出自己了——图书馆今天的演讲嘉宾,也是图书馆特邀的一位学者。尾随在他身后的两位农民工小伙子,东张西望,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两眼流露的满是好奇和兴奋。而女服务员投射在他们身上的目光,冷淡,甚至含有一丝鄙夷。

⑤“明老师,这两位也是和您一起的?”女服务员终于憋不住探问了。明人直截了当:“这两位也想来馆内借书,本馆不会拒绝读书客吧?”女服务员扫二维码一般从上到下瞅了瞅他们,不冷不热吐出一句:“有身份证吗?还要交200块钱,是办卡的押金。”年轻一些的农民工面露尴尬,另一位也搓着手,从脸一直红到脖子根了。

⑥明人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纸币,递给了女服务员。“这是他们的押金,应该没问题了吧?”女服务员( ):“没问题,明老师。”

⑦一个半小时后,明人收住了演讲话头,等待下一环节的观众互动。他发现女服务员在中间一侧就坐,边上有个快70岁的清癯老太太,令他感觉似曾相识。刚才那两位农民工也在,他们鼓掌的手尚未放下,眼神是敬佩并向往的,只是站在会场一隅,衣着看上去格格不入。

⑧有人举臂提问:“明老师,你说小时候就喜欢读书了,那时,你是从哪里读到那么多书的呢?”

⑨明人蓦地想起了什么,心间流过一阵热浪。“一个小学生,哪有钱买书啊;父母也是普通工人,家里没什么藏书。某天,我听说街道有个图书馆,赶紧找过去,但是铁门紧闭,我不敢敲也不敢推,踮着脚从门缝里窥视……然后,门突然开了,一个清秀的中年妇女探出半张脸来:想看书是吗?声音柔和亲切。我使劲点头,她笑:进来吧,今天是周一,原本不开放,可你既然想看,那我今天值班,就帮你开灯吧。”

⑩明人一脚踏进了小小的图书馆,自此与阅读结下不解之缘。感谢图书馆阿姨,向书友世界注入了温暖的微光。“她是我的‘贵人’,我想对她大声地说一句‘谢谢’。”语毕,明人向女服务员边上的那位老太太走去,她在女服务员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明人紧紧握住她的手:“谢谢,真的谢谢您!”

⑪老太太感慨:“前两天听我外孙女说,图书馆请了一位当地的学者来讲课,说了你名字,我就在猜,是不是当年那个爱书如命的小孩子!”“您正是那个小孩子的太阳呀!”“不敢当,那时候是举手之劳,应该做的。”

⑫女服务员则红着脸,目光再次落到那两位农民工身上,她回眸后,对着明人(
)。

(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嘻嘻地笑了 微微一笑 不好意思地笑了
B: 嘻嘻地笑了 不好意思地笑了 微微一笑
C: 微微一笑 不好意思地笑了 嘻嘻地笑了
D: 微微一笑 嘻嘻地笑了 不好意思地笑了
( 2 )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 3 )请揣摩下面句子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女服务员扫二维码一般从上到下瞅了瞅他们,不冷不热吐出一句:“有身份证吗?还要交200块钱,是办卡的押金。”

( 4 )请结合选文,分析图书馆老太太这一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5 )本文以“微光”为题有何妙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一)请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二)每个人,只要他身在社会,就会有他自己的角色,就需要尽自己的责任,要有一定担当。为人子女,尽孝道,是一种担当;作为学生,完成作业是一种担当;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一种担当;作为中华儿女,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种担当……

请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选择第(二)题,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