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
2、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需要有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B: 在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C: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D: 江苏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
3、 | 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电影《狼图腾》,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B: 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夺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是殚精竭虑。 C: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到了极点。 D: 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态度,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 |
4、 |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海河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顶是( ) A: 聪颖(yǐng) 凌驾(líng) 脊梁(jǐ) 气冲斗牛(dòu) B: 雾霾(mái) 光纤(xiān) 稽首(jī) 忧心忡忡(chōng) C: 取缔(dì) 气氛(fēn) 踌躇(chú) 吹毛求疵(cī) D: 省悟(xǐng) 慰藉(jí) 咫尺(zhǐ) 深恶痛疾(wù) |
6、 | 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_______的小村调来一个一个能_______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_______某个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个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_______他的话。多年以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个小村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A: 遥远 预想 预算 信任B: 远远 推测 预知 迷信 C: 偏僻 探测 计算 信服 D: 偏远 预测 算出 相信 |
7、 | 下列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B: 龙凤成祥 藤萝翠竹 点缀其间 C: 迥然不同 横惯东西 和谐统一 D: 大肆挥喝 错综相连 井然有序 |
8、 | 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到沧州后,被高俅安排看管草料场。不久,草料场被烧,林冲杀死陆谦等人,与花和尚雪夜上梁山。B: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既讽刺了庸医,也批判了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观念。 C: 祥子是一个“坚决、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D: 小学时的阿廖沙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一次,他因往那个愚蠢而又凶恶的神父的面团里撒烟灰被学校开除了。 |
9、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奶奶八十多岁了,视力越来越差,看什么都眼花缭乱的。 B: 不经意看见一张泛黄的照片,里面是风华正茂、英姿飒爽的爸爸,他正举着一面旗子,威风凛凛地站着。 C: 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D: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 , 一切从零开始。 |
10、 | 下列对课文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三首诗在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 B: 这三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引用“阎罗”的典故和“取义成仁”的传说。 C: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表明心迹: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眼目。 D: 这三首诗把现实与想象、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邓哀王曹冲传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①,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悬柱乎?”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②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建安十三年疾病,年十三,太祖亲为请命。及亡,甚哀。文帝③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太和五年,加冲号曰邓哀王。 【注释】①岐嶷(qí yí):形容少年聪慧。②宥(yòu):宽容,饶恕。③文帝:魏文帝曹丕。 ①如鼠啮者 ________ ②太祖数对 ________ ③是以忧戚 ________ 言则流涕 ________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为鼠所啮 B: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C: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D: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 3 )翻译下列句子。 儿衣在侧,尚啮,况鞍悬柱乎? ( 4 )《魏略》曰:文帝常言“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文帝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文意作简要分析。 |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原本忙着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灿烂,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侧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漫过。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他不撒手,她也侧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上溜走了。
③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④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她的服侍活着。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⑤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弯下僵硬的腰,手指触到那已经蔫软的皱皱巴巴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情凄凉了起来。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她很想喝上一碗酒。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竟一发不可收拾,吃空了盛都柿的篮子。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喝,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吗?蚂蚁喜欢合伙举起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⑥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忙着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们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会长翅膀飞了;可你们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秋完再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⑦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放到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猪圈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竹筐把猪草背了回来。
⑧就在大鲁、二鲁背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成,就这么被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口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⑨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儿,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不过他们只采了这一种,并且用它们做了最美的装饰。
(选自《雪窗帘》)
( 1 )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 1 )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 2 )陶淘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3 )欣赏文中加横线句子。( 4 )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 )贺先生的为人处世与他的读书治学密不可分,联系你的读书经验,简要谈谈读书对你的影响。还记得独臂女孩李欣雨吗?2008年,7岁的李欣雨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右手。面对磨难,她并不气馁,短短两三个月,就用左手练出了一手好字。今年高考,这个身残志坚的小姑娘更是考出了超出一本线96分的好成绩。突患重疾的安徽学子桂浩,在病魔的折磨下依然为梦想拼尽全力,忍受着全身20多处骨头的疼病,坚持参加完今年高考,为自己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难免遇到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但只要翻过这些高山,便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浩瀚壮阔的大海。
请以“成长的路上,我终于翻过那座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和挫折,又是如何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