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扬州市翠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封奏九重天 南四百八十寺
B: 阴风怒 故自口醉翁也。
C: 树林阴 太守,说如此
D: 伛偻提携 此中人
2、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语“教学相长”“鹏程万里”“无人问津”分别出自《礼记》《孟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里最常使用的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来强化情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C: 《名人传》是英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
D: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诗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白居易韩愈,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3、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啜泣 震撼 共商国事 谈笑风生
B: 荒谬 部署 郑重其事 利害得失
C: 恻隐 家具 莫衷一是 不可名状
D: 旁骛 萧索 各行其是 合辙押韵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 这,茂林丰田,对于这些老知青来说无疑不是青春汗水的结晶。
C: 在常规能源中,水电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D: 市卫生局与下属大医院共建的“医疗绿色通道”,是一种崭新的快捷求医机制。
5、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xī) 猎(shǒu) 挑(xìn) 奄奄一息(yǎn yǎn)
B: 据(jù) 藉(jí) 狡(xiá) 为一谈(hùn)
C: 开(zhàn) 妒(jí) 热(chì) 鳞次比(zhì)
D: 曲(juǎn) 射(bìng) 那(chà) 移默化(qián)
6、

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

A: 湃péng 红yīn 调gēng 为人知xiǎn
B: 罚chéng 祷qǐ 鸣 háo 深痛绝wù
C: 古gèng 气fēn 育 bǔ 慷慨漓lín
D: 流zhuó 田 lǒng 金xīn 而不舍qiè
7、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
B: 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者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
C: 几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专家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大约60%左右。
D: 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确切还需要大大提高。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班干部和同学们的意见大相径庭 , 在参赛曲目的选择上根本无法达成一致。
B: 83岁高龄的徐静斐老人热爱绘画,她临摹的奔马惟妙惟肖
C: 歌手谭维维走访祖国各地,将民间好声音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D: 虽然学生都能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弊端,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此不以为然 , 依旧沉迷其中。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稻浪的翻滚,谷粒的沉实,稻香的弥曼,色彩的金黄,都是她特别留心的细节。
B: “求实存真”四个大字也同时镌刻在了董保存的心上。他醒悟到,长征中的真实细节,还有许多未被挖掘出来。
C: 创造与毁灭、新生与死亡,一条浩荡大河,将这个单纯的哲学命题演译了千年。
D: 水面倒映着的,是一张枯槁的面孔,额骨高凸,皮肤松驰,眼眶深陷,眼里没有一丝光彩,只有呆滞、笨拙和麻木。
10、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下题。

下面依次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种菜掩人耳目。一日,曹操请刘备坐饮畅谈。曹操问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袁绍等人的名字,曹操只是摇头,并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刘备闻言大为吃惊,匙箸落地。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吃惊,使曹操认为其胆小如鼠,不复怀疑。
B: 李逵长相黝黑粗鲁,一生憨直,擅使两把大刀。回家见母亲,母亲因思念儿子常年流泪,已经双目失明。李逵骗母亲说做了官,要接母亲去享福。背着母亲至沂岭,母亲直喊口渴。于是李逵让母亲坐在一块大青石上,自己去给母亲取水。不料取水回来,发现母亲被老虎吃了。李逵悲愤交加,手拿大刀,连杀子母四虎,并收拾了母亲的尸体残骸,送到一座庵后埋葬。
C: 比丘国国王听信妖邪,要取小儿心肝做药引子。孙悟空请各位神灵暗中保护城中各街坊人家鹅笼里的小儿,待他灭妖后送还。悟空此举,感动了百姓,纷纷叫道:“扯住唐朝爷爷,到我家奉谢救儿之恩!”并抬着猪八戒,扛着沙和尚,顶着孙大圣,撮着唐三藏,牵着马,挑着担,一拥回城,这家也开宴,那家也设席,盘桓将有个月,才得离开。
D: 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而独自悲泣。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黛玉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情思。感花伤已,含泪葬花,于是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落花赋》:“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1 )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 2 )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1 )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

①风烟净________ ②猛浪若________ ③鸢飞天者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下独 / 群响毕
B: 蝉则千不穷/ 视积薪后
C: 鸟相鸣 / 读书,不求甚解
D: 横柯上 / 重岩叠嶂,隐天
(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 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 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 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 5 )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宝和晓晓

①老孙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差不多时间结婚生子,都住同一个小区。

②孙辈相继出生,没差一个月,都是男孩儿。老孙乐得脸上开了花。他给孙子起名叫大宝。想让外孙叫二宝。女儿淡淡地说:“我家孩子不是宝,我们也不叫宝。”果真没叫宝,叫晓晓。

③老孙对女儿说,我们年纪都大了,没办法一块儿看俩孩子。你哥的孩子,我们得看着,你的,就自己想办法吧。女儿点点头,没说啥。刚开始婆婆从外地来帮忙照看孩子,等孩子上幼儿园,女儿和女婿就自己带着了。

④有一天,老孙带大宝到小区的中心广场,见几个孩子正趴在地上看着什么。大宝也要去看。老孙拉住他:“蚂蚁打架,有啥好看?”听到他们说话,晓晓抬起头看到他们,叫了一声“姥爷”,接着看地上。老孙说:“晓晓,地上脏。”晓晓说:“我们看蚂蚁搬虫子呢!”老孙嘟哝道:“闲的!”

⑤大宝小声问,爷爷,蚂蚁怎么把那么大的虫子搬进小窝里呀?老孙说,搬不进去。就是搬到窝门口,蚂蚁们都出来吃,把虫子吃完就得啦。大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哦。”

⑥上了学,大宝跟晓晓分在一个班。

⑦快到暑假的时候,大宝回来说,学校组织游学呢,有愿意去的报名。老孙问他,上哪儿啊?大宝说,景德镇。老孙白了一眼:“一个做瓷器的地方,有啥好游好学的。”他指着碗柜里的碗,还有茶几上的茶杯,说道:“就这些东西,左看右看能看出花儿来?”大宝没说啥。

⑧转天碰到女儿,老孙说,我看晓晓也挺听话的,不成暑假就放我们那儿吧。女儿说,我们都给他安排好了,游学,夏令营。老孙没再说啥。

⑨有一天,老孙吃完晚饭出去遛弯儿,看到一辆消防车在女儿家楼下呼啸着,心就一下子揪起来。正见两个消防员从楼里出来,后面跟着晓晓。

⑩老孙忙着问,怎么回事啊?晓晓说:“我做油焖大虾,火开得太旺,油也太热了,往里一倒虾,就着火了。”老孙急了:“现在怎么了?”晓晓说:“没事,我用灭火器把火扑灭了。是邻居阿姨报的警。”老孙训斥道:“你说你,这么小的孩子,油焖大虾,有啥好做?”晓晓说:“下回我关小点儿火,让油温低点儿就没事了。”

⑪初二那年寒假,晓晓要到南方去看他爷爷奶奶。大宝听说了,对老孙说:“我也想跟他一块儿去。”老孙一撇嘴:“那穷山沟有啥可去的,那边还没暖气,屋里没有外头暖和,跟冰窖似的。一出太阳,好多人都跑出来晒太阳呢。”大宝吓得一哆嗦,似乎真被冻到了。

⑫老孙找到女儿:你们真让她一个人回老家?女儿说:我们又没假,只能让她一个人回去。老孙说:我们给你看着他吧。晓晓倒笑了:“姥爷你可真逗。我都多大了,还用你们看着?爷爷奶奶想我了,我得去看看他们。都说江南风景好,我也得去欣赏欣赏啊。”

⑬转过年来就是中考,晓晓考上了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后来老孙才听说,晓晓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作文,还有一篇获得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二等奖,题目是《山里的年》。大宝连高中的分数线都没够上,只能在技校和复读中选一个。他爸妈气得要死,可他还抱着手机玩呢。

⑭老孙也是恨铁不成钢,叫过大宝来:“晓晓参加作文比赛获了奖,能加分啊,你怎么就不参加呢?参加了,兴许还能获个奖呢。”

⑮大宝百无聊赖地说:“那么点破事儿有啥好写的,多没意思啊!”

⑯老孙被噎住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 1 )第②段画线句,女儿说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________。
( 2 )阅读第④-⑿段,完成下表。

( 3 )结合语言表现力,分析第⑪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 4 )阅读第⒀-⒃段,结合全文说说故事结局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7月23日,有改动)

( 1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念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 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 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
C: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 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
( 3 )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 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D: 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请以“那一天,我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
①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