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B: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御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 D: 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
2、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和我叹息他的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B: “什么呀!”赵小贞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读得不对?” C: 母亲生气了,就问我:“你是跟着你父亲出去打工?还是继续读书?” D: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主义社会,中国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 |
3、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之无愧 慷概淋漓 锋芒毕露 相得益张 B: 妇孺皆知 养精蓄锐 来势汹汹 肆无忌惮 C: 荒草凄凄 小心翼翼 珊珊来迟 嘎然而止 D: 孜孜不倦 人迹罕至 迫不急待 气势磅薄 |
4、 |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 , 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B: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 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去年到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 D: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5、 |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型,突出了“瘦”。)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C: 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D: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气概 (gài) 庇护(bì) 暮色(mù) 哄堂大笑(hōng) B: 狡黠(xiá) 憔悴(qiáo) 蜷伏(quán) 怪诞不经(dàn) C: 蹒跚(shān) 称职(chēng) 缥缈(miǎo) 钦差大臣(qīng) D: 较量(jiào) 干涸(hé) 绵延(yán) 见异思迁(yì)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虐待 禁锢 忍俊不禁 迫不及待 B: 蜷伏 煞白 通霄达旦 眈眈相向 C: 闲瑕 怅然 妄下断语 怪诞不经 D: 怂恿 蹒跚 神采弈弈 恋恋不舍 |
8、 |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诘责jié 污秽huì 蓬蒿gāo 正襟危坐jīngB: 祈祷qǐ 稽首qí 咫尺zhǐ 如法炮制páo C: 谮害zèn 栈桥zhàn 慰藉jiè 恪尽职守kè D: 狡黠xié 煞白shà 阴霾lí 媚上欺下mèi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词大会》打开了人们通向诗歌世界的大门,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情感,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热情的火炬。 B: 钱江世纪城规划范围内盈一村等4个村的“征迁清零”工作将完成扫尾工作,届时世纪城范围内将不留一户农户,大拆迁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C: 水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治水观念,加强区域间联手、联动、联治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 D: 网络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并跟踪观察。 |
10、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业大神盘古?还是炼“五色彩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 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的目标生活,不可能精彩。 C: 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观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 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
阅读《蒹葭》,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2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因天资绝人。三岁识书,日记千百言,过目即成诵,六岁能诗,七岁能属文,落笔惊人。甫弱冠,才器超迈,日阅方册,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①教授真定,因从之游,同舍生皆莫能及。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辄叹曰:“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及得周、程、张、邵、朱、吕②之书,一见能发其微,曰:“我固谓当有是也。”及评其学之所长,而曰:“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其高见远识率类此。因蚤丧父,事继母孝,有父、祖丧未葬,投书先友翰林待制杨恕,怜而助之,始克襄事。因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虽甚贫,非其义,一介不取。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公卿过保定者众,闻因名,往往来谒,因多逊避,不与相见,不知者或以为傲,弗恤也。尝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表所居曰“静修”。 (节选自《元史· 刘因传》) 【注】①砚弥坚:人名。 ②周、程、张、邵、朱、吕:指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朱熹、吕祖谦。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七岁能属文(写)B: 甫弱冠(男子的美称) C: 因蚤丧父(通“早”) D: 往往来谒(拜访) ( 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B: 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C: 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D: 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日记千百言,过目即成诵。 ②尝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 1 )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2 )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 4 )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①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②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 5 )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 1 )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①故事情节:(________)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________)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________)—— 心情很好 ——(________)
( 2 )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情志的提升,曾以为遥不可及的事物,如快乐,如幸福,如成功等,都进驻过心田,化成真切的体验,铭心的感受,前进的动力。
请以“原来,______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