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嫌恶 兴高彩烈 小心冀冀
B: 御骋 各得其所 水波邻邻
C: 决别 形影不离 骸人听闻
D: 葱茏 莽莽榛榛 恍然大悟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
B: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儿时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成年的视角则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深沉的怀念,并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
C: 《老王》选自《杨绛散文》。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小说《围城》、译作《堂吉诃德》等。
D: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条街上有七、八家书店。
B: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了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垌镇去旅游。
C: 《窃读记》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D: “怎么了?”一个关切的声音传来:“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吗?”
4、

下列划线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责(jié) 首(qǐ) 深痛疾(wù) 禁(gù)
B: 发(juǔn) 加(guān) 飞戾天(yuān) 污(diàn)
C: 名(nì) 裂(jūn) 长短叹(xū) 碧(piāo)
D: 死(pián) 马(xiāng) 广无垠(mào) 眼(yì)
5、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 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 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6、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B: “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
C: 在新农村建设中,某些地方政府不是因地制宜 , 而是大拆大建,把好端端的民心工程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D: 索契冬奥会上,与短道速滑带来的激情不同,花样滑冰的别样舞美给观众一帆风顺的感受。
7、

下列加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周敦颐笔下,莲是虽出淤泥却一尘不染的谦谦君子。
B: 对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这一计划,国人感到义愤填膺 , 表示强烈抗议。
C: 那火烧夫家的情节便渐渐被人们从记忆中删除了,那十里红妆的典故讲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D: 上周末,掀起全民朗读热潮的“朗读亭”流动到深圳图书馆,图书馆外深圳爱书之人络绎不绝 , 很多人纷纷前去体验。
8、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A心无旁(wù)投入到新的改革征程中,每个人都要B尽职守(kè),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媚上欺下,尽管有个别国家对我国的敌视根深蒂固,一天到晚C强不舍(guō),我们仍然要用D(qì)而不舍的精神,苦干、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 心无旁(wù)
B: 尽职守(kè)
C: 强不舍(guō)
D: (qì)而不舍
9、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许多科学家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B: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作,不只是作者悲天悯人情感的宣泄,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 老师批评了他,他还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明显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D: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10、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正确的一项是( )

有个成语,叫做不识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文天祥的诗中就有“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已陶然”的诗句。

①所以说人目不识丁或不识一字,就不免带有贬义

②目不识丁又叫眼不识丁

③“丁”字的写法,就那么一横一竖钩,确实是简单不过了

④意思是说连个简单的“丁”字都不认识


A: ③②④①
B: ③④①②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 1 )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2 )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廿二日天

________

②柔梢

________

③麦田浅鬣寸

________

④呷浪之

________


( 2 )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贤材人远矣(《伤仲永》)
B: 每自比管仲、乐毅(《隆中对》)
C: 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 欲有求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4 )“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呢!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需开窗子了。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在搭上个顶蓬。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光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他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门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他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 1 )本文描述的主体是“窗子”,但标题却是“黎明的眼睛”,根据文意,完成①②两小题。

① “窗子”在文中的含义前后是否一样,请具体说明。

②“窗子”和“眼睛”有什么内在联系?

( 2 )结合文中画线句说说本文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 3 )文中说“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做房子”,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 4 )这篇散文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态度?(限10字以内)。

阅读答题。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颜色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没有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成尖锥状,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别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助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果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 1 )通读全文,参照提示,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故事。

晚开店→________→炒香栗→收野栗→________

( 2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⑥段划线句关于打栗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 4 )文章最后一段的加点词“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 5 )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金圣叹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林语堂

夏月偏停电,爬12层楼梯去办公室,气喘吁吁到门口了,门钥匙却和自行车钥匙系在一起,遗忘在车子锁孔了,不禁乐而生笑。——贾平凹

生活中许多寻常小事,其实也有快乐。文学家妙在于细微处发现了快乐的真谛,那么你呢?请以“不也很快乐”为题,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