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而杜甫的《望岳》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 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 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 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
2、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旁逸斜出(yì) 虬枝(qiú) 秀颀(qí) B: 涸辙的鱼(gù) 猗郁(yī) 婆娑(suō) C: 淅沥(lì) 蕈(xùn)菌 揠(yà)苗助长 D: 腠(còu)理 婵(chán)娟 当(dàng)其租入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宽恕(shù) 归省(shěng) 镂(lòu)空 纤(xiān)细B: 两栖(qī) 静谧(mì) 栅(zhà)栏 诘(jié)问 C: 脸颊(xiá) 鞭挞(tà) 朔(shuò)方 绯(fēi)红 D: 桑梓(zǐ) 别墅(shù) 蓦(mù)然 雏(chú)形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断语 殉职 神彩奕奕 哄堂大笑 B: 琢磨 惩诫 大相径庭 怪诞不经 C: 气慨 禁锢 怅然若失 花团紧簇 D: 溜达 绵延 拈轻怕重 骇人听闻 |
5、 | 对四大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最具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西游记》) B: “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 C: 写出林冲性格由忍辱含垢、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抵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D: 《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探春远嫁。(《红楼梦》)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说无比重要,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审清材料是能否打开作文视野之窗很关键的一步。 B: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 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 逢进必考,取消加分规则,奠定了平民子弟进入公务员行列的通道。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不自量力 陷阱 长吁短叹 馈赠B: 喜形于色 真谛 狼藉班班 睥睨 C: 相形见拙 虐待 美味佳肴 璀璨 D: 精巧绝伦 幼稚 高深漠测 忏悔 |
8、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诗歌风格平淡质朴,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被后人誉为“诗仙”。 B: 马致远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C: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D: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
9、 | 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B: 我们应该因地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 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笑大方(怡 贻)。“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 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障,嶂)目,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障“有障碍的意思,”嶂“有像屏风一样的山峰的意思。横线出应填”障“。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与教材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 我只是伫立遥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B: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C: 然后他站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D: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
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 1 )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 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的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 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 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 2 )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
阅读理解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口头禅贡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报告B: 齐人也,坐盗 坐:偷 C: 肉食者鄙 鄙:卑鄙 D: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虚夸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B: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此何遽不为福乎 C: 王视晏子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D: 齐人固善盗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那支老钢笔
梁晓声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有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非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只吸水笔不可。
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钢笔吗?”
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钢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很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钢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是一角钱。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分明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脚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
那拉车人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 1 )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这支笔的“笨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恩施州的风雨桥
采遏乐
①风雨桥兴时于汉未唐代,这种历史悠丸、造型独特的木质古建筑,极富民族气质。恩施州的风雨桥是与吊脚楼齐名的恩施州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又叫“凉桥”,因桥上建有廊、亭,可供行人乘凉、休憩、避风雨而得名。恩施州山重水复,沟壑纵横,旧时不通公路,只有条条青石板路穿山越岭,爬坡过河。而将条条青石板路在沟壑山涧连接起来的就是风雨桥。利川市毛坝风雨桥
②恩施州的风雨桥大多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和桥硕组成,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桥墩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两旁是桥廊,设有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盖有坚硬严实的黑瓦,建有数个高出桥身的数层飞檐翅角楼亭,凡外露的术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雕龙绘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形象诙谐洒脱,栩栩如生。
③恩施州的风雨桥,虽年代久远,但很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利川市境内的毛坝风雨桥,建于公元l808年,距今已200余年。桥全长32.5米,桥面宽3米,高40米。该桥全用木料建成,至今仍奇迹般屹立不倒,为行人和当地村民畅行于青山两岸而默默地遮风挡雨。成丰县境内的十字路风雨桥,建于1916年。桥身全长63.4米,宽4.2米,通高8.78米。桥上是两层楼阁式的青色瓦面,脊梁的正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瓦檐重重,周围四条昂首欲飞的青龙仰望着东西南北,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四条龙尾绕成塔顶,好似一台大轿行走在桥的中央。桥面用木板铺就,下面由很多巨型圆木固定在桥墩上支撑,整个桥身结实、牢固,桥面平坦舒适。桥廊l3间,亭廊相连,两边有漂亮的护栏,肾靠护栏的是条形长凳。桥下有3座梭子形的桥墩,墩与墩之间净跨10米,都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任凭河水冲刷,桥墩依然坚固如初。一座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横跨溪河,傲立苍穹,延二三百年而不损,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
④在恩施州,无论是村头还是山野,在溪河之上大都建有风雨桥。村民们走亲访友,赶集逛街,耕田锄草,肩挑背扛,都要经过风雨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密林将映的风雨桥,坐在两廊边的长凳之上,就可听到桥下那流水清音,即使是匆匆过桥,也能听到那悠扬宛转的深山鸟语。天上云卷云舒,山间凤来雨去,只有在风雨桥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走累了在桥上歇脚,天热了在桥上乘凉,口渴了在桥上喝茶,下雨了在桥上避雨,闲退时还可在桥上读书、聊天、话家常。这类木质鲒构长廊式桥梁建筑,不仅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亭”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行人和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地人们说古道夸、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⑤恩施州的风雨桥,是恩施州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恩施州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
(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恩施州的风雨桥,文章主要介绍了风雨桥的哪些内容?九(1)班召开“我谈压力”主题班会,邀请了部分家长一起参与。班会上,同学甲说:“进入九年级压力很大,不知怎么学才好。总觉得别的同学那么优秀,自己会落后的。”同学乙说:“我压力很大,常常睡不好觉。”
家长甲说:“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林,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被社会淘汰。”
家长乙说:“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嘛!”
班主任王老师说:“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
同学们,你如何看待压力呢?你对压力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呢?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在压力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的压力故事。
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压力的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