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zhēn)怪(shěng)得
B: (pù)刀兀(de)
C: 这(sī)(òu)气
D: (rèn)地(guā)噪
2、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杜甫苏轼交流,领悟诗词中的人生,人生中的诗词。

③你将与孔乙己、刘姥姥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诗词舞台。


A: ⑤①④⑥②③
B: ⑥⑤①③②④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⑤①⑥②③④
3、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qì)而不舍根深(dì)固
B: (zhī)孜不倦(gé)物致知
C: 狂(wàng)自大(xuán)虚
D: (hè)然贯通要(jué)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恍然大悟 麻木不人 怪诞不经
B: 不毛之地 精益求精 兴高彩烈
C: 满腔热忱 沉默寡言 孤苦伶仃
D: 莫不关心 妄下断语 张牙舞爪
5、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上下(黄河) 晴日(等到)
B: 余莽莽(只) 数风流人物(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C: 北国风光(北边的国家) 往矣(都)
D: 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略文采(差、失)
6、下面词语在语境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展现强国风采,传递中国力量,全国人民都震悚起来。
B: 今年春节期间,国家为取缔赌博做了很多工作。
C: 黄老师劝诫同学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总有人不以为然
D: 同学们在学雷锋期间走进社区做好事,他们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7、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五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宏观经济年均增速7.3%,脱贫人口年均超过1000万,改革举措出台1500多项,中国高铁在世界范围,中国倡议为全球治理出东方智慧……发展成就的确是一次可喜的“能量爆发”,每天都在打动世界、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每天都在奔腾的发展浪花,以此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事业不断向前、向前。

A: ①飞奔;②彰显;③编制;④荡漾
B: ①提速;②贡献;③上演;④泛起
C: ①飞驰;②贡献;③彰显;④荡漾
D: ①提速;②贡献;③演出;④翻滚
8、

下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千山万合 鹤立鸡群 拖泥带水
B: 慷概激昂 花团锦簇 冥思暇想
C: 油光可见 海誓山盟 相形见绌
D: 沧海桑田 莫衷一是 随机应变
9、选出词语不完全同类的的一项( )
A: 掌握 劳动 参观 观察
B: 灿烂 碧绿 可爱 贫苦
C: 神色 世界 思想 明天
D: 我们 那边 这些 非常
10、下面文字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不同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悍,南方特有一种婉约的柔美。江南水乡小镇便是典型,犹如遇见了戴望舒笔下的《雨巷》这般。徘在悠长的小巷,古朴的石板路,两边的黑瓦白墙,刻画着斑驳流失的年轮。小桥流水,渔舟唱晚,在这碧波涟漪中,我撑一架竹着怀古的情伤,一路叹息,一路结着幽怨的惆怅。


A: biāo huí gāo zài
B: piāo huái gāo zài
C: biāo huái hāo zǎi
D: piāo huí hāo zǎi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极言宴席之奢华,渐而过渡到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
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个“投”字,再加上“四顾”的动作细节,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宗悫的故事抒怀,屈于虚写,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终能实现。
D: 诗歌在词语、诗句和意境上均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追求,辅以奇特的想象,表现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 2 )请分别写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的主人公。

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 主人公: A

诗句:忽复乘舟梦日边 主人公: B

( 3 )请任选一种写作手法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短篇,完成后面的题。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 神:灵性。 ② 厮:相互。

( 1 )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
归取之 ②丛草为林

( 2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若居眼鼻之下

A: 至之市
B: 反归取之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 4 )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拔掉那颗蛀牙》一文,回答问题。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

( 1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 2 )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②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3 )第①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 4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 1 )结合文段的6—9小节,概括作者所找到的童年的踪迹。
( 2 )“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 这句话进行赏析。
( 3 )者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究竟少了什么?结合第(8)节说说你的理解。
( 4 )第11段中“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任选一题)

(一)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时常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种心爱的东西,渴望有位好朋友,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关爱或理解,渴望“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等。

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鲜花的身后是绿叶,幼苗的身后是泥土,小溪的身后是山峰。身后的爱抚,身后的温暖,身后的坚强,支撑着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冬季。

请以“《有你在我身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①的先在横线处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结合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