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垫江县沙坪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mào) 热(chén) 女(wā) 怪不经(dàn)
B: 缥(miǎo) 恿(sǒng) 确(zhuó) 轻怕重(niān)
C: 干(hé) 蓄(zhù) 酝(niàng) 咄逼人(duō)
D: 黄(yūn) 护(pì) 斜(qí) 随声附(hè)
2、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人的心情,总是在吟诗中 仿佛奔腾的万古长河;人们会在作画中,感受风光的旎,托付清风送给苍穹一份 ;人们会在收藏中,饶有兴致, 中华瑰宝和古老文明;人们会在阅读中,穿越历史的长空,观赏智者的形象, 智慧的琼浆……


A: 热情洋溢 恬静 鉴赏 汲取
B: 激情澎湃 恬淡 鉴赏 吸取
C: 激情澎湃 恬淡 品鉴 汲取
D: 热情洋溢 恬静 品鉴 吸取
3、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B: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没有参加这次大会。
C: 我问那个卖水果的人:“应该给您多少钱?叔叔。”
D: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红楼梦》,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C: 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力吗》和《孔乙己》都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
D: 《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分别是契诃夫和莫泊桑,他们都是短篇小说巨匠。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 母亲带了浑身黄色的一只小猫回来。
C: 游过这条并不宽的河,我用了大约半小时左右。
D: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6、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雄据 侯臣 糟塌 绞尽脑汁
B: 震撼 旁鹜 抱负 无精打彩
C: 阑珊 漂浮 装璜 酣然入梦
D: 混淆 案牍 倜傥 万籁俱寂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听别人随声附和几句,他就真的以为自己代表了真理。
B: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 , 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C: 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 , 令人流连忘返。
D: 雨下的很大,淅淅沥沥的。
8、下列对名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尔纳一生从未环游过世界,他却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海底两万里》《基地》《地心游记》等系列科幻小说。
B: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穷其一生研究昆虫,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写作出一部科普巨著《昆虫记》,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C: 《儒林外史》是明朝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刻画因受科举制度毒害而失魂落魄的读书人形象,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9、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褓(qiǎng) 阴(huì) 据(jié) 吹毛求(cǐ)
B: 笑(chī) 取(xī) 忑(tǎn) 孜不倦(zī)
C: 妖(ráo) 然(è) 渎(xiè) 强不舍(guō)
D: 佝(lóu) 碍(zhì) 狡(jié) 尽职守(kè)
10、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座大桥在河中的部分没有一个桥墩,桥身全靠铁索拉起,这在国内还是先例。(把“先例”改为“首创”)
B: 参加“西部形象小姐”选拔赛的佳丽们,各有独特风格不同,有的气质高雅,有的容貌出众,有的技艺不凡。(删去“不同”)
C: 尽管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不能进行认真分析,寻求它们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也是难写出好作品的。(把“尽管”改为“即使”)
D: 在本院医生无法诊断出病情的情况下,经外院医生的会诊,才得出了确切的结论。(删去“在”和“下”)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好友。②逐客:被贬谪的官员,指明卿。

(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________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
( 2 )这两首送别诗的三、四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①任末:人名,东汉经学家。②笈:书箱。③庵:圆形小草屋。④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笈从师________

言人若不学________

其衣裳________

④常以净衣之________

(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记其事

A: 蒙辞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B: 静修身(《诫子书》)
C: 公亦此自矜(《卖油翁》)
D: 刀劈狼首(《狼》)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 4 )请从学习态度和方法角度,谈谈你从任末的成功中获得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那一束伴地莲
①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②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③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④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⑤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⑥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⑦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⑧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⑨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⑩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散文》1997年9月)

( 1 )在作者眼中,“伴地莲”是怎样的—种形象?

( 2 )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 3 )文中作者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试分析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 4 )①“那一束伴地莲”为何能“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
②有人说,“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原文有删减)

( 1 )文章开头引用欧阳修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 2 )文章题目为“牡丹的拒绝”,牡丹究竟拒绝了什么?细读全文简要回答。

( 3 )下边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自然引出武则天怒逐牡丹的故事,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使牡丹的性格表现的更加丰富而饱满。
B: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悟出了牡丹的高贵之美,借对牡丹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取向,并借以警示读者。
C: 文中的“你”可指作者自己,也可指与作者有同样体验的赏花人,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审视,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D: 结尾处“品味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一句没有使用标点,是为了使语言简洁明快,适应时代的快节奏。
( 4 )请赏析下面句子。

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 5 )文中写道“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牡丹的个性和品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总有那么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