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踌躇 颓唐 秀颀 坦荡如砥 B: 濒临 俯瞰 鲜腴 纵横绝荡 C: 罹难 一绺 不辍 老翼伏枥 D: 触目伤怀 鹤立鸡群 査无消息 为富不仁 |
2、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便是一首五言律诗。 C: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D: 古时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谓之“阴”。比如,“江阴”就是长江的南面。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父亲已经走了,但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在我心头回响。 B: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漂泊》,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20多年的毛里求斯籍华裔作者之手。 C: 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 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
4、 | 划线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 A: 环滁(chú) 弈者胜(yì) B: 林霏(fēi) 射者中(zhōng) C: 颓然(tuī) 岩穴暝(míng) D: 野蔌(sù) 琅琊也(liáng) |
5、 | 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望着八百里沂蒙起伏的群山,文思泉涌,一首《沂蒙颂》一气呵成。B: 对于各种网络游戏,一些年轻人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 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时光。 C: 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向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实相得益彰啊。 D: 教语文的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 , 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B: 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 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D: 为了防止非典疫情再次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
7、 |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②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③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 ④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⑤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⑥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A: ①③⑥②④⑤B: ①②④⑤③⑥ C: ①⑥③②④⑤ D: ①③⑥⑤②④ |
8、 |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孕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我们在祝贺人新婚的时候常用“琴瑟和鸣”等寓意美好的词语。 A: “准绳”“崇尚”“也”的词性,依次是名词、动词、副词。 B: “源远流长”“修德养性”“孕育万物”三个短语均为并列短语。 C: “‘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一句的主语是“重要性”,“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是补语。 D: “我们在祝贺人新婚的时候常用‘琴瑟和鸣’等寓意美好的词语。”这句话的主干是“我们用词语”。 |
9、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沐浴 倜傥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B: 徘徊 荫蔽 恍然大悟 疲惫不堪 C: 拆散 拼凑 油然而生 不求甚解 D: 惟恐 抖擞 美不胜收 自做主张 |
10、 |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误的一项是 ( ) A: 诸葛亮青年时以师礼对待庞德公,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B: 篝火晚会上掌声雷动,笑语连连,同学们聚在一起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 多宝佛塔的设计者真是别出心裁 , 建造的格局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D: 自“四个襄阳”活动开展以来,古城面貌焕然一新。 |
阅读《我看》,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 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睛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 1 )补充完整第三节的诗句。( 2 )第二、五节里分别含有一个错别字的词,他们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 ( 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B: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C: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D: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 4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 ②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 ( 5 )下列对诗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我看》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辨性理解。 B: 《我看》的前两节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夕阳落照图。 C: 《我看》的第三节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D: 本诗的最后一节,“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诗人要如鸟、如云、如树一样活得自由自在的愿望。但也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 ( 6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诗中第一,二节描绘了哪三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②诗歌第四节是向远古的哲人致敬,但是他们的咏叹再怎么伟大,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一缕静流,你会想起孔子的哪两句感叹? ③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的“你”指的是谁。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选自《智囊》)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①攘除奸凶 攘除:________ ②韩信始为布衣时 布衣:________ ( 2 )翻译下列语句。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信既贵,酬以千金。 ( 3 )韩信和诸葛亮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我们还可以从【甲】【乙】两文中看出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题。
亦慈亦让沈从文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20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散文百家》)
【注】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 1 )细读第②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 2 )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照我________思索,能理解‘我’________;照我思索,可认识人________。”
( 3 )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柳鸣九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于是比起别人,我便多了一些熟悉与就近景仰的机会。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对她这样的旧时代过来的海归大家,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和其夫君锺书先生的不拘小节、有时穿着背心短裤就见客不同,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每次在公共场合露面,都对面部做了不同程度的上妆,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是极罕见的。不过,季康先生的妆容几乎不着痕迹,似有似无。
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在学习会以及其他重要的场合中,季康先生极少发言、表态,实在不得不讲几句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当时我们想:杨老太这是在“刘备种菜园子”吧。多年后看到她以“点烦”原则(即把用词精简到不可能再精简的程度)翻译《堂吉诃德》,才发现,这不仅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而且真正做到了会尊重人。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而不像某些女才人那样,相识见面言必谈学术文化,似乎不那样就显不出自己的身份与高雅。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这还了得!在批斗会上,那么多党内老资格的革命干部,哪个不是服服帖帖?于是盛怒之下的造反派对她狠加惩罚,给她剃了个阴阳头。我第一次惊奇地感到季康先生性格中的凛然。要知道,“牛棚”里有不少从火线上转业过来的老战士,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也在苦等“落实政策”,精神备受煎熬。同是天涯沦落人,处境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儿去。说起来先生们在浩劫中失去的,远比我们要多得多,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后来有一天,她的助手递给我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这是先生要我交给你们的,补贴你们的家用,要你们收下,什么道谢的话都不要讲。”那个时期,我与妻子朱虹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只有一百三四十元,承担着抚养两个孩子与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由于业务断了路,没有半点稿费收入,生活的确相当清苦。先生雪中送炭,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又有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
⑧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人,基本上都是处境倒霉、生活拮据的青年人、“小人物”。也就是说,两位先生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且持续了好几年。从“十年浩劫”的炼狱里走出来,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⑨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学术气氛充满了“斗争”的遗风。我访法归来写的文章,结集为《巴黎对话录》与《巴黎散记》两书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希望你和朱虹同志都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锺书同候。”
⑩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叨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专此复谢,朱虹同志均此”,还嘱咐我们注意防暑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再不可能有“锺书同候了”。
(选自《最爱北京人》,有改动)
【注释】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第⑧段所写的两件事。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
( 5 )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逝世。杨绛的离去,无疑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消息一出网友震惊,纷纷在网上悼念,有网友感叹:“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女人能被称呼为先生了吧!”请你根据对先生的了解写一句悼念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