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B: 《智取生辰纲》——施耐庵——元末明初 C: 《故乡》——《呐喊》——鲁迅 D: 《谈读书》——培根——美国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文学交流会,让同学们获益匪浅,知道了要写好作文就要观察生活。B: 是否能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C: 我市被评为十大“最宜人居”城市,这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D: 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憨厚的笑容和那亲切爽朗的笑声。 |
3、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小说,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D: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 , 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B: 看到著名表演家赵本山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C: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
5、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拮据 鄙夷 根深蒂固 无与抡比 B: 凭吊 凌驾 不二法门 自知之明 C: 田圃 沉呤 红装素裹 豁然贯通 D: 喧嚷 勾当 各尽职守 断章取义 |
6、 | 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别离 唐代: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 B: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游子的壮伟形象。威武潇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C: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 D: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 ( 2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B: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体现的是壮士为了伟大事业的胜利和崇高理想的实现奋不顾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精神 C: “一”字和“即”字,既体现出动作之迅速,也显现出壮士在万分危机的时刻,敢于斩钉截铁地作出英明的抉择,牺牲小的利益来顾全大局。 D: 本诗通篇抒情,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
7、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B: 推行检验标志电子化,将在车辆租赁、二手车交易、保险理赔等领域,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C: 在开讲啦节目中,周杰伦承认:“要不是妈妈拿着藤条逼着我学琴,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D: 经省委、省政委同意,2020年全省中考时间安排在高考结束(7月9日)至中小学暑假放假(7月18日)之间。 |
8、 | 将“这场晚会我一定要看”改为双重否定句不恰当一项是( ) B: 这场晚会我不得不去看。 C: 这场晚会我非看不可。 D: 这场晚会我一定非要看。 |
9、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此次武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们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B: 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还有“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等称谓,估计没被我列举的还有不少。 C: 虽然小说对戏剧性的要求没有戏剧高,但戏剧性往往也是小说特别出彩的因素。 D: 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
10、 |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大入边。译文: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 B: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译文:军中将士披着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 C: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拿兵器说道。 D: 介胄之士不拜。译文: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 |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2-15题。 |
文言文阅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2 )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乏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蹚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荫下,几位老邻叙叙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 3 )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 4 )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
( 5 )假如杨绛被评为中国“最美女性”,请根据本文内容以及你对她的了解,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充满着爱。澳大利亚一只叫“雷克斯”的狗妈妈收养了一只失去母亲的小袋鼠;台湾作家龙应台为了走进十八岁儿子的心灵世界,与他开启了三年六个月的书信往来;湘西画家黄永玉虽已年过八旬,依然每年要踏上凤凰那熟悉的故土……这大大小小的爱,给人以挑战挫折的勇气、战胜孤独的力量、拥抱成功的信心。
请以“爱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