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王曰:“缚者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A: 曷:同“何”
B: 坐:犯罪
C: 实:确实
D: 所以:……的原因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真谛 转弯末角 中流砥柱
B: 狼藉 一气呵成 义愤填鹰
C: 嘹亮 断章取义 一拍既合
D: 簇新 洗耳恭听 左右逢源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玷污 诡秘 辨伪去妄
B: 嬉戏 嗔视 待才放旷
C: 幅射 旁骛 险象迭生
D: 沉湎 屏障 再劫难逃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忍俊不/止 分/放/沉淀 谰语/斑
B: 人不倦/忏悔 漂流/逗/悍/
C: 记/风雪爱/油/小楷 伫立/
D: 默/而不舍 流/蜡/哭 帷/
5、

为下列句子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 )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 )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 )不会飞,( )却能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而响亮的声音。

A: 与其 因为 毋宁 不但 而且
B: 与其 毋宁 但是 因为 所以
C: 与其 毋宁 因为 尽管 但
D: 与其 毋宁 可是 尽管 但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一句中主语是“多读书,读好书”,谓语是“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
B: “树梢上,美丽的小鸟高兴起来啦!”一句“树梢上”是主语,“美丽的”是定语,“起来”是补语。
C: 《水浒传》中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现了武松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的性格特点。
D: 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讲述了“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火烧草料场”、“智取生辰纲”等一个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故事,使人酣畅淋漓。
7、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农历“三月三”,壮乡农家的饭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五色糯米饭,脍炙人口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青秀山上的桃花美轮美奂 , 仿佛人间仙境。
C: “边陲明珠”是这座沿海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它以栩栩如生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D: 首府南宁地铁一号线的开通,对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品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8、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 勾(dāng) 面面厮(qù) 庖(páo)官 (zèn)害
B: 桑(zǐ) 唯(wéi)连声 商(zhuó) 逞(chěng)辩
C: (zǎn)行 (zhì)才放旷 (chēn)怒 (nèn)地
D: (òu)气 喏(nuò)连声 带(qì) 鳏(guān)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B: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 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10、《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沙僧封为( )
A: 金身罗汉
B: 旃檀功德佛
C: 斗战圣佛
D: 净坛使者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1 )“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2 )诗的三,四两句生动传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④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普:赵普,北宋太祖时宰相。②阖:关上。③薨:去世④龌龊循默:对人嫉妒刻薄。

( 1 )给乙段文字划线部分加上三处标点。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2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浊浪空: 春景明: 为相: 奏荐某人为某官: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 4 )阅读甲乙两文,范仲淹和赵普两人的形象特征有很多相同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

( 5 )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请结合乙文内容谈谈读《论语》使赵普获得了哪些益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纪念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 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 1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描述”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念点点

( 2 )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
( 3 )根据题目要求,品味文中画线句子语言的含义。

①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加点词角度)

②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从动作描写角度)

( 4 )下面这段文字是《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些“更多的隐秘情感”。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阅读《要和谐必有诚》,回答下列各题

要和谐必有诚

①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②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确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③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 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廉颇一文一武,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④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拿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楚汉合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烟消云散了吗?

⑤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⑥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选文有改动)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________________

( 3 )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 4 )为什么说“要和谐必有诚”?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

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

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

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要求:①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自定最佳立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扩写、套作;③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