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青海省化隆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
B: 听到班主任的脚步声,喧闹的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C: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绝不庸俗,虽然简朴却别有用心
D: 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一个人并不遥远。
2、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 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 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和那爽朗的笑声。
D: 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市启动市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今年首批招收320人。
B: 只有沿线的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是沿江风光带顺利施工的条件之一。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珂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 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文宏等医护人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最美逆行者。
B: 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C: 在她殚精竭虑的钻研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D: 得知自己的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后,他如释重负 , 露出了14天来的第一个笑容。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传统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B: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C: 对联是活的文化遗产,讲求词性相同、结构相称、平仄相谐。
D: 欧阳修,号醉翁,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泻气 公祭日 摧枯拉朽 抑扬顿挫
B: 镌刻 乱篷篷 一丝不苟 杳无消息
C: 燥热 美髯公 震聋发聩 笔耕不辍
D: 仲裁 舰载机 惨绝人寰 沧海桑田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 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 “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起了巨大反应。
D: 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南塔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9、下列各项中划线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惮精竭虑 屏息声(liǎn) 摧枯拉朽 首以盼(qiáo)
B: 红(fēi) 畸形 黑(yǒu) 炽热(zhì)
C: 琐屑 婆(suō) 虬枝(qiú) 踌(chú)
D: 渲嚣 雕(1òu) 跳(sao) 斟(zhuó)
10、读《伟大的悲剧》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小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 1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最后两句所写内容。

( 2 )本学期我们还学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诗,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①舜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舜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B: 行乱其所为 拂:违背
C: 人过 恒:常常
D: 于色 征:出征
( 2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百里奚举于市
B: 曾益其所不能
C: 衡于虑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B: 第②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 从第②段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 文章善用排比,气势非凡,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憾。”是的,缺憾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正因为有不完美,人们才会不断地弥补、完善。我们应该正视缺憾,追求完美。

②身体的病残是一种缺憾。对待这种缺憾,有的人恨,恨它们破坏了本该有的完美,恨它们破坏了本该有的幸福。可转念想想,如果霍金拥有分健康的身体,如果邰丽华能言善听,如果史铁生可以向着大海奔跑……完美,就真的存在了吗?因疾病缠身的缺憾,霍金用超凡的意志在轮椅上,给现代物理科学添了完美的一笔;因听说障碍的缺憾,邰丽华在舞蹈方面逐渐显露天赋,给舞台艺木添了完美的一笔;因双腿瘫痪的缺憾,史铁生爱上了写作,他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给文学艺术添了完美的一笔。由此可见,身体病残的人也可以创造人生的完美。

③人生的不如意也是一种缺憾。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向往美好,排斥缺憾,但出现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事情。面对这些缺憾,有的人徘徊不前,半途而废;有的人唉声叹气,急流而退;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悲观绝望。

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进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乌江自自刎,是不是令人潸然?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会有谁认为项王渡江而逃有失颜面,不会有谁认为这是项王人生中的一个缺憾,除了他自己。他因为这所谓的缺憾迷失了方向,因为这所谓的缺憾放弃了梦想。因为这所谓的缺憾,给本可以完美的明天画上了休止符。

⑤项王拒绝缺憾,放弃梦想,将自己的人生结束在了缺憾中,他永远跨不到那个叫“完美”的殿堂。其实在人生这场戏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只要能正视人生的不如意,就可能将缺憾转变为完美。

⑥1868年,美国3M公司发明了—种胶水,却不是很成功。这种胶水看上去很粘,可就是粘不牢东西。这一缺憾一直困扰着工程师福莱。直到1974年,福莱参加礼拜翻开歌本时,书签掉了下来,他突然想起那次不成功的发明,于是灵机一动:把这种胶水粘在书签上,书签不就掉不下来了吗?通过实验,—种带粘性的书签涎生了,无论把这种书签粘貼到哪儿,它都会乖乖地呆在那儿,不需要时把书签揭下来,也不会对书有任何损伤,而且往上写字也非常方便,这就是不干胶便利贴的前身。便利贴一经问世,便十分畅销,至今仍是3M公司的不败商品,并持续演化出其它无痕挂钩等明星产品。一次失败未必永远失败,工程师福莱就是一个人生的智者,他将生活的缺憾智慧地转变成了完美。

⑦______________?面对缺憾,我们无须听从命运的安排,要以坦然的心态逆势起飞,不被缺憾羁绊,勇敢地走出阴影;面对缺憾,我们要用坚强的毅力将缺憾化作一种动力,凭借坚韧不拔的努力营造完美;面对缺憾,我们还应有智慧的思考、创新的意识,改变缺憾带来的不利因素,最终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

⑧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追求完美,但不能苛求人生十全十美。完美并不意味着缺憾的完全消失,只要能将缺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力使缺憾最小化,也就能更加接近完美。

(选自《文道》有改动)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 2 )如果用下面的名言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正视疾病,敢于承受的人,将变得更加坚强、壮大。——希尔泰

( 3 )选文④⑤⑥段除了举例论 证外,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 4 )请在选文第⑦段的横线上补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使上下文表达连贯。
( 5 )有人认为选文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可以刪除,你同意吗?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 喜欢那丛蔷薇。
②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⑪“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⑫“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⑭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 1 )第⑤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这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 2 )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 3 )“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中的“甜”是什么词性?“甜”在句中的含义是什么?

( 4 )从不同角度品析以下两个句子。
①(孩子们)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
②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从修辞角度品析)

( 5 )“蔷薇”在文中多处出现,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 6 )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1)命题作文
在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中,美丽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你的学习生活,在惊喜中你会发现——美丽就在生活的路上,美丽就在身旁……
请以“收藏生活的美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规范、美观;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给材料作文
手每天晚上都打来半盆热水,让脚在里面惬意地泡上一会儿;每隔两三天就会为脚换上一双干净的袜子;每一两个月都会精心地为脚剪一次指甲。
一天晚上,脚对正给自己剪指甲的手说:“你这样服侍我,实在让我不好意思,我该怎样回报你呢?”
手对脚说:“要说报答,应该我报答你才对。”
“为什么?我对你既无恩又无德。”
“有的,要知道,很久以前,我和你是一样的,是你的甘愿承担,才把我解放出来,才有我今天的成就。”
脚听后报之一笑。
“即使今天,离开你,我同样一事无成。所以,我要一辈子侍候你,为你服务,也只有这样,你才有劲走路,为我服务,所以,就成就人类辉煌这一本质而言,你和我的贡献是一样的。”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人要懂得感恩;合作才能共赢。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