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绯红的轻云酝酿着初夏的摇曳,矫健的白鹭拉开了黎明的帷幕。观音湖上漾开了一湖碎金。脉脉水间,一支粉荷娉婷而出,翡翠色的衣裙旁,些许莆萏与游鱼还沉醉于昨夜的静谧。 A: 绯红(huī ) 酝酿(niànɡ ) 摇曳(yè) 矫健(jiǎo) B: 白鹭(lù) 黎明(lí) 帷幕(wéi) 漾开(yànɡ) C: 碎金(suì ) 脉脉(mò) 娉婷pīn) 翡翠(cuì ) D: 衣裙(qún) 菡萏(dàn) 沉醉(zhuì) 静谧(mì )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词大会》打开了人们通向诗歌世界的大门,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情感,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热情的火炬。 B: 钱江世纪城规划范围内盈一村等4个村的“征迁清零”工作将完成扫尾工作,届时世纪城范围内将不留一户农户,大拆迁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C: 水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治水观念,加强区域间联手、联动、联治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 D: 网络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并跟踪观察。 |
3、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海伦·凯勒《再塑生命》 ) B: 反动派挑拨离间 , 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C: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D: 它经常躲避我,藏在野高粱墨绿色的叶鞘里。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不知不觉地走过去,闪电一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哀啼,也不理睬。(程海《三颗枸杞豆》) |
4、 | 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联。( ) 上联: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 下联: , 。 A: 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 B: 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C: 琳琅满布,经营百样繁华。 D: 小小梨园,上演生旦净丑。 |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简直是巧妙绝伦 , 其实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B: 动漫节上,大学生们设计的动漫形象真是惟妙惟肖。 C: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D: 2016,兰州交警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筑牢安全屏障。 |
6、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祭祀(shì) 国殇(shāng) 颠倒(diān) 惨绝人寰(huán) B: 杀戮(lù) 抵赖(lài) 篡改(cuàn) 威尔逊(shùn) C: 呓语(yì) 警惕(t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guì) D: 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 bó) 公祭鼎(dǐng)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帐篷星罗棋布 , 煞是好看。 D: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
8、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B: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C: 《绿色的蝈蝈》的作者是德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著有《昆虫记》。 D: 《世说新语》是南朝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山坡上,星罗棋布的几间房屋,在雨中静默着。B: 《读者》成了我最爱读的课外书,对我在写作上获益良多。 C: 阅读是表象,欣赏是本质;阅读是浅层次的,欣赏则是高品味的。 D: 这篇作文让人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鼓作气的样子。 |
10、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瞒着老师和同学悄悄地把卫生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B: 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 C: 一行人在总经理的带领下,来到希望小学,给我们的同学送去了一万元现金和一批捐赠物。 D: 作家只有深深的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的作品。那种离开泥土的天才作家是没有的。 |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2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史事护高祖。高祖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鄂侯,所食邑多。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号的词语。①既定天下________ ②及何病________ ③对曰________ ( 2 )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一处。何 置 田 宅 必 居 穷 处 为 家 不 治 垣 屋 ( 3 )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B: 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以中有足乐者(《逃东阳马生序》) C: 臣死而不恨矣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 毋为势家所夺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 5 )从选文看,萧何是个什么样的人? |
你的手,我的眼
许闲
二月,春寒料峭,两个残疾人互相搀扶着走向他们的“战场”。
无臂男子用肩膀艰难地顶着失明的男子爬上了一棵杨树。失明男子爬上树后,按照无臂男子的指示,摸索着砍下树枝,然后小心翼翼、慢慢地溜下了树。接着,他又按照无臂男子的指示,捡起地上的树枝放到无臂男子背上的筐子里。直到筐里装满了树枝,失明男子拉着无臂男子空荡荡的袖管,两人亦步亦趋地向远处的河滩走去。
到了河边,失明男子帮无臂男子脱掉了棉鞋、袜子,并卷起裤脚。当无臂男子把脚踏入冰冷的河水时,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但他很快就习惯了刺骨的冰冷,驮着树枝,淌过了二十多米宽的河流。放下树枝后,他又走回来,背着失明男子再过一次河。
踏上了满是石子儿的河滩,他们便开始种树,石子儿地不好挖坑,得先用粗钢棍打眼,这自然是失明男子的工作,可他看不见,一不小心便一锤子敲在了自己的手上。他忍着疼痛,在地上砸出了四五十厘米的洞眼,把树枝插进去,填上土。
与此同时,无臂男子歪着脑袋,用脖颈夹着装在塑料水桶上的木棍,在河边艰难地取水,一棵树枝需要半桶水灌溉,一天栽百十来棵树,他就得来回打几十趟水。
无臂男子叫贾文其,失明男子叫贾海霞,他们同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生活在一个叫“冶里村”的村子里。从2002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与努力,他们在荒滩上种活了一万多棵树木,使河滩变得绿树成荫。
曾经有一家媒体在采访他们时问:“你们这样辛苦地种树为了什么?”
两位朴实的男子汉回答媒体说:“我们种树,等树大了,卖了变钱。”
“不行,不行,你们可不能这样说,你们这样说我们可就拍不了了。”
可事实上,他们植树的初衷确实是为了过生活。
他们俩是邻居,房子就隔几米远,从小就是“好哥们”。他们一起上小学、初中,关系非常铁。贾文其三岁时因为触电失去了双臂,一路走来,多亏了贾海霞的帮忙和照顾。
贾文其初中毕业后去了林业队种树、看护园林,为家里挣工分。
贾海霞则考上了高中,去了邻镇继续学习。高中毕业后,他娶妻生子,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两人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渐行渐远。
但命运似乎注定要把他们拴在一起。2000年春天,不幸再次降临到左眼因先天性白内障导致从小失明的贾海霞身上。在采石场干爆破工作的他,在一次爆破事故中被炸瞎了右眼。一瞬间,天塌地陷。
但这次事故,也为他们俩再次走到一起创造了契机。
2001年春天,原本跟着残疾人艺术团在全国演出的贾文其因要照顾突然偏瘫的父亲回到了村子。他回来之后,待在家中没有收入。为了生活,他决定开始干他的老本行——种树卖。但想去做这样一份事,仅凭他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可谁又会和他这样的残疾人合伙呢?他想到了贾海霞。
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一拍即合。为了生活、为了尊严、为了陪伴,贾海霞是贾文其的手,贾文其是贾海霞的眼,他们决定在灰暗的人生中成为彼此的色彩。
经过冶里村村民委员会同意,2002年春,老哥俩在河滩上种起了树。
第一年,他们在荒滩上种柳树,栽了八百多棵,结果只活了两棵,剩下的全都旱死了。村里人把他们当成了笑话,但贾文其并不灰心。“有驴不怕慢,只要天天赶,总会走远的。”他说。
第二年,他们吸取教训,从河边离水最近的地方开始栽树,除了栽柳树,还栽了更抗旱的杨树。他们总算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立马又碰到了困难:没钱买树苗。他们只好采用扦插法种树,可是本村的杨树和柳树少,完全不够他们获取扦插所需的树枝。于是,他们跑到几里以外的邻村四处砍树枝,为此没少挨骂。
春季过去,夏、秋是管理的季节,浇水、剪枝、割草……,冬季,他们也不能闲着,树场需要看护,以免自己的努力在干燥的冬天付之一炬。
那一年,他们种的树,成活了一百多棵。
接下来的十年,他们每年种三千多棵树,总有一千棵左右的树能成活。
每年从农历二月到立冬,他们不知一起淌过了多少次河流,也不知有多少次一起摔倒在河中央。就这样,他们俩你借我双手,我借你双眼,你以我为眼,我以你为手,残残相助。现在两人的配合已经非常默契。
如今河边的50亩荒滩,已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身处林中,密得要看不见蓝天。
“烦恼了,我们就来种树。造了这一片,我们也感到了成功。坐在树底下一看,天都被遮没了,我们好像造了一片森林。种树改变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很有存在感,甚至是成就感。”贾文其自豪地告诉记者。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9期,有删改)
( 1 )贾文其和贾海霞配合默契,请结合上下文,完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默契 | 表现 | |
贾文其 | 贾海霞 |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摸索砍树枝、溜下树、捡树枝放到贾文其背上的筐子里。 |
过河 |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
⑤________ | 用脖颈夹着装在塑料水桶上的木棍到河边取水、灌溉 | ⑥________ |
二月,春寒料峭,两个残疾人互相搀扶着走向他们的“战场”。
( 3 )从全文看,第(11)至(14)段运用了插叙手法,请分析其作用。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世袭伯爵。两岁丧母,九岁逝父,在伯母的照料和家庭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长大。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中当一名下级军官。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孤独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而又孤独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1864年,托尔斯泰的20多篇中、短篇小说,已经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世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在作品中,孤独而内省的托尔斯泰将聂赫留道夫塑造为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的形象。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回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他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
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他维护农民权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实现平民化夙愿,孤独的他曾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在第三次出走的时候,因为不幸患上肺炎,出走10天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
1910年,最后一次出走的托尔斯泰被送回雅斯纳亚-波良纳,因为生于兹葬于兹,这个庄园被称作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墓地”。百年来,墓冢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说是坟墓,其实外表看起来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前面没有墓碑,更无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的这个名字都见不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充满深情地赞许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韩显阳,有删节)
(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静静地,你的微笑如春风抚平了我的烦躁;暖暖地,你的微笑如温泉滋润了我孤独的心;冉冉地,你的微笑如晨曦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微笑是宽容,是鼓励,是认可,是期待……有了你的微笑,我的生活就不会黯淡无光。
请以“有了你的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