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济宁市曲阜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潜水教练是一个长着大胡子的高大男人。他喝着口香糖,漫不经心的样子、他先告知我们,潜水训练需要6小时,要交110美元。我们点头应允,他的热情才高涨起来。
B: 面对这阴毒的行径和弥天谎言,周恩来同志浓眉紧蹙,怒不可遏
C: 兰陵因其四通八达的交通、开明开放的城市定位,吸引着八方游客和省内外投资商纷至沓来
D: 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2、选出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我告诉温迪她外公的心愿。孩子泪盈于捷,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她14岁——恰是当年我首次听说器官捐赠的年龄,可是母女俩的反映却有天壤之别。
B: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型式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
D: 我国的石拱桥有优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广漠 吆喝 城皇庙 不容质疑
B: 凛洌 宽恕 长吁短叹 粗制烂造
C: 牟取 缄默 引经据典 盛气凌人
D: 迁徙 伎俩 黯然失色 孤漏寡闻
4、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词作中的句子。这位词人是( )
A: 辛弃疾
B: 李煜
C: 宴殊
D: 李清照
5、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何以战”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
A: 徒以有先生也
B: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 以君为长者
D: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6、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B: 鲁迅先生的《社戏》《故乡》《孔乙己》这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名篇,都出自《呐喊》,阿发、双喜这些个小伙伴让我们亲近,二十年后杨二嫂的变化让我们感慨。
C: 《捕蛇者说》《黔之驴》都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之手,前者表现他对民生的热切关注,后者表现他对人生的冷峻思考。
D: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是私塾的老师,他方正、质朴、博学;《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鲁迅的骨学老师,他认真负责又尊重学生。
B: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如“大闹天宫”“四圣试禅心”“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
C: 虎妞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性格大胆泼辣,办事爽快利落,心计重;同时她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市侩气很浓。在与祥子的感情纠葛中,她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D: 在慧驷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驷国,然而慧驷国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他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句是( )

①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

②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

③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

④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⑤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⑥胸无点墨,何以自觉?


A: ⑥③①②⑤④
B: ③⑥①②⑤④
C: ②⑤④③①⑥
D: ③⑥②①④⑤
9、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 舟尾横卧一楫
B: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C: 左手倚一衡木
D: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E: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天课外活动,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操场,纷纷踊跃参加体育活动。
B: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还能丰富人的感情。
C: 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D: 为了您的人身安全,请勿用左手启动家电,以防万无一失。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答题。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下,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是我国晋朝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五言律诗。
B: 第一、二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 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 第五至八句描绘了一幅有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的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说明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 2 )本诗通过诗人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葛子瑜之驴

诸葛恪字远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君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

【注】①弱冠拜骑都尉,二十岁时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职。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②诸葛子瑜,指诸葛亮的哥诸葛瑾,字子瑜,他是诸葛恪的父亲。③听,听从,同意。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使人牵一驴入________

②恪其下曰________

( 2 )请给“乞请笔益两字”一句选出一个正确的翻译项( )
A: 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B: 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删掉两个字。
C: 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换掉两个字。
D: 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写出两个字。
( 3 )你是如何评价文中诸葛恪的做法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太阳每天从土墙上升起

嵇绍波

①太阳高过房顶的时候,国旗准时地从乡村高地上徐徐升起,高地是当年谷姓地主堆垒起的土墩。土墩上有一座老宅,经过村民简单的修葺,成了一间教室,教师是一个私塾出身的老头,既当校长又当校工,老头的严肃是出了名的,即使大人和他说话也是低眉顺眼,不敢高语,更甭说我们这些读书的学生娃,远远看见他的身影,立即绕道而行,恨不能遁地而去,背地里我们都叫他“老夫子”。

②那天,当我看见国旗在土墩上空高高飘扬的时候,我吓得在上学的路上撒腿狂奔,一路上,路边觅食的母鸡吓得扑棱起翅膀乱飞。道上嬉戏的花狗,吓得贴着墙根乱吠,平日里和我一起弹玻璃球、垒铜板的小顺子撵在后面,哭哭啼啼地喊着“哥——哥”!我没有时间回头,当然也不敢回头。因为我的眼前不时晃动着老夫子竹竿似的身影,背着双手一脸严肃地站在那儿,仿佛随时准备抽出藏在身后的戒尺,抽打我的手心。我一边跑一边胡思乱想。

③如预料的一样,我被老夫子堵在了门口——老夫子不松口,我一步也不敢跨进教室。我低垂着头,一声不吭等待老夫子发落……

④教室里同学们跟着老夫子一起朗读着课文。我忽然间很羡慕他们。那一刻,我感觉北风刺骨,教室门前楝树上麻雀的叫声特别刺耳,仿佛在讥笑我。许久,老夫子才抬起头来,拿灰白的眼睛冷冷地揪着我,我感觉阴冷的寒气从地底升起,透过我的布鞋底,慢慢往上爬……

⑤意外的是,老夫子并没有惩罚我,而是板着脸说了一些之乎者也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声音很大也很响,对我似乎也对教室里所有的孩子说。老夫子默默地转过身,缓缓地举起右手,然后用力向下一挥,仿佛终于下定了决心。我终于走出了教室,心神不定地在翻着课本,有些庆幸,也有些惊讶,更有些不安。通常,迟到的学生是不让进教室的,要捧着课本站在门口,我不知道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老夫子又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折磨”我。

⑥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还懒在被窝里不想起来,“小二子在家吗?”忽然听到一个人和父亲说话,声音很熟悉。但是我一时也想不起来是谁。“还在睡觉呢?”陡然间父亲的声音变得恭敬起来,“啊——,是老先生。”老夫子告状来啦,我脑中一闪,连滚带爬地躲到了床底,心里暗暗叫苦,老夫子和父亲的谈话我听得一清二楚:老夫子只是谈我如何的聪明,怎样的有前途等一些褒扬的话,闭口不谈我在学校是如何的顽劣,父亲唯唯诺诺地应着。我心里一阵感激,又是一阵内疚。

⑦阳光逐渐向床底下延伸,我又冷又饿,双臂又麻又酸。我知道躲不过去了,只好从床底下钻出来,怯怯的走进堂屋,低着头等待老夫子训话。老夫子没有训我,严肃的脸上出现了少见的冰雪初融的温暖,低声询问我的学习。末了,问我上次迟到的原因,父亲解释说,早上干活儿迟了,忘了时间。老夫子目光温和的看着我,伸出瘦的有些嶙峋的手,摸了摸我的头说:“鲁迅小时候给父亲抓药迟到了,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警示自己以后不要迟到。”

⑧老夫子忽然不再讲话了,目光从我的脸上移开,越过我的头顶,落在我身后那面土墙上。阳光正向金色的海水慢慢在土墙上爬升,老夫子怔住了,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又摸出一个烟盒,再从里面抽出一支粉笔,弯下腰、低着头,在墙上沿着阳光漫起的地方,慢慢画出一条直线,认认真真写下时间。一笔一画沉稳缓慢,仿佛石匠在雕刻花纹。然后老夫子站直身子,专注地等着阳光在墙上一点点爬升,划下一条条直线,记下一个个时间……

⑨土墙上只有那金色的海水在上涨、在漫溢,最后老夫子在墙上画下重重的一笔,喟叹一声,拂袖而去。远远的只听见老夫子大声朗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不懂老夫子何以这样,说出如此深奥难懂的话。老夫子的身影在早晨的阳光里渐行渐远,唯在地上留下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忽然问,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老夫子说过的一些话,朝着老夫子远去的方向,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⑩老家的那面土墙早已不复存在,但那土墙在我心中一直没有坍塌,依然矗立着。许多年以来,很多熟悉的人问我,为什么不论做什么事,你总是那么认真、准时、守信。其实他不知道,老家那面土墙上的太阳每天都从我心中升起,它让我一遍又一遍地温习老先生曾经对我说过的话。

( 1 )“我”迟到前后,老夫子的形象在“我”眼中有哪些变化?
( 2 )文章第⑦段中写“(我)怯怯地走进堂屋”,请分析“怯怯”这个词语的内涵。
( 3 )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老夫子怔住了,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又摸出一个烟盒,再从里面抽出一支粉笔,弯下腰、低着头,在墙上沿着阳光漫起的地方,慢慢画出一条直线,认认真真写下时间。一笔一画沉稳缓慢,仿佛石匠在雕刻花纹。然后老夫子站直身子,专注地等着阳光在墙上一点点爬升,划下一条条直线,记下一个个时间。

( 4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 5 )文章第①段用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老夫子”绰号的由来,这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藏獒为何成不了警犬

我们都知道藏獒性格刚毅,力大凶猛,使人望而生畏。它护领地、护食物、善攻击,但对主人极为亲热。既然它凶猛又忠诚,那么,发展它做警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能够入选警犬序列的犬种有5项要求:①神经类型好;②有胆量;③衔取能力好;④服从性好;⑤体能好。根据这5项要求,我们来看看藏獒是否合适做警犬。

藏獒的体能应该是最没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藏獒力大、善奔跑。那么,藏獒为什么有力量、善于奔跑呢?这取决于它不同于一般犬类的肺。藏獒的肺比一般的犬类大一倍,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一个极其缺氧的环境中。藏獒的肺胸膜比较厚,里面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这样的肺胸膜部有利于在强烈呼吸时的肺部收缩和扩张。此外,藏獒的肺泡也很特别,有着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里面储存了大量的红细胞,携带着很多氧气。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肺泡处在半休息的状态,一旦藏獒剧烈运动或者长途奔跑,它们就会立即恢复呼吸功能,为藏獒提供足够的氧气。这些肺泡使藏獒拥有了比一般动物更强大的呼吸储备力,以适应缺氧的高原生活。藏獒的肺部结构真是太完美了,简直就像一辆跑车安装了一部顶级的发动机,它使藏獒在高原上奔跑时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左右的惊人速度,并且具有持久力。看来藏獒的体能和耐力都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但是它的这种完美的肺,只适合在高原地区,到了平原和低海拔地区,这样的肺部结构反而成了藏獒奔跑时的负担。

既然如此,再来看看藏獒的其他方面如何?

根据考古发现,藏獒在青藏高原上至少生存了800~1300万年。长久以来,为了能使自己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它们不得不竭尽全力与其他动物甚至是自己的同伴争夺食物,从而养成了擅斗的性格,而且在攻击中非常凶猛和残忍。这样的善斗和凶猛,使藏獒处在一种没有天敌的环境里,“有胆量”这一条,藏獒是非常非常合格的。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天敌,藏獒对身外之事显得漠不关心,也就很难接收外界的信息。因此,它的神经类型比较弱,除了食物以外的东西吸引不了它,这样,最重要的第一条,藏獒却不具备。而且,还因为它“没有天敌,对身外事物漠不关心”,使它的依赖性很差。一个犬种对人的依赖性较差,就意味着它服从命令的程度也很差。所以,藏獒没有被列为警犬目录。

想不到,藏獒竟然是因为它自身的优势——完美的肺部结构和英勇善战的个性阻碍了它的发展,使它不能走上做警犬的道路。

( 1 )藏獒成不了警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地写出来。
( 2 )本文哪些内容介绍得最详细?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 3 )有人这样认为:“藏獒天生性情高傲,不服训化。藏獒对命令记忆力太差,警犬对一条能记一年的命令藏獒也就记三个月。而且藏獒是大形猛犬,身体太笨重,不够灵敏,出警要是真发起彪来,太难控制。”你认为这些话,可以添加在本文的末尾吗?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根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一篇半命题练笔。

要求:①题目:小石潭真 (只允许填一个字)。②200-- 3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