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B: 《清兵卫与葫芦》采取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了对绘画的爱好,转而热衷葫芦了。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C: 《孤独之旅》的作者曹文轩,获得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D: 《选举风波》是从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节选出来的。 |
2、 |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上购物、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创新大大丰饶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交口称赞。 B: 回想起这几年走过的路,无论于公于私,他都当之无愧。 C: 最新一期美国《环球》周刊报道,有“铁娘子”之称的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近来由于锋芒毕露而树敌无数。 D: 神州十一号像一支离弦的箭,气冲斗牛 , 直上云霄。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陶渊明是清代大诗人,又名潜。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情景。 C: 《石壕吏》是“三吏三别”中一篇,作者是唐代的杜甫,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D: 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
4、 | 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王子》在今年年初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的首映引起全场起立鼓掌致敬,口碑人气令人侧目。B: 瘦西湖公园正在举办菊花展,姹紫嫣红的黄色菊花把瘦西湖景区装扮一新。 C: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听到自己获得诺贝尔的消息后,饮泣吞声 , 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D: 如今,有“伪专家”打着养生的旗号,故弄玄虚 , 忽悠公众,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 |
6、 |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静谧(mì) 炽热(zhì) 田圃(pǔ) 高耸入云(sǒng) B: 寂静(jì) 林荫(yīn) 沉浸(qìn) 惟余莽莽(máng) C: 禁锢(gù) 襁褓(qiáng) 风骚(shāo) 润如油膏(rùn) D: 妖娆(ráo) 喧嚷(rǎng) 滞留(zhì) 成吉思汗(hán) |
7、 | 对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未见过这么茂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片瀑布,从空中垂下。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藤萝比作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的赞美之情。B: 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分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C: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分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酷热。 D: 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怀中。 |
8、 |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脆弱 纵使 因为 C: 脆弱 虽然 尽管 D: 软弱 虽然 因为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考和高考都提出了对字迹工整书写清楚的试卷酌情加分的要求。 B: 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比较有效。 C: 五一小长假紫金山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游客坚持登上峰顶,目的是为了能观赏到日出的壮观景象。 D: 白衣天使们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前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逆行的足迹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 |
10、 |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舍,但是我品德好就会让屋子充满温馨。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雨过山村 |
课外文言文阅读,回答1-4题。 云梦田 【明】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 语 其 人 曰 国 危 矣 志 利 而 忘 民 危 之 道 也。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l)楚王好安陵君( ________ ) (2)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 ________ ) (3)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 ________ ) (4)景睢失色而退(________ )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 4 )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 )A: 《唐雎不辱使命》B: 《曹刿论战》 C: 《大道之行也》 D: 《醉翁亭记》 |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天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图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对它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它像憋屈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嬗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 1 )阅读全文,请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憧憬→________→痛恨→________
( 2 )请任选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⑪父亲夸,好儿子!
⑫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⑬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⑭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⑮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⑯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⑰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⑱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⑲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⑳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㉑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㉒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㉓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㉔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㉕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㉖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㉗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㉘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
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㉙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㉚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㉛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㉜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㉝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㉞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 1 )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 2 )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3 )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4 )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 5 )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只青蛙掉进了鲜奶桶中,第一只青蛙说:“这是命。”于是它盘起后腿,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第二只青蛙说:“这桶看来太深了,凭我的跳跃能力是不可能跳出去的。我今天死定了。”于是它沉入桶底淹死了。第三只青蛙打量着四周说:“真是不幸!但我的后腿还有劲。我要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于是它一边划一边跳,慢慢地,奶在它的搅拌下变成了奶油块,在奶油块的支撑下,这只青蛙纵身一跃,终于跳出了奶桶。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除诗歌,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