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B: ②③④① C: ④①③② D: ④②①③ |
2、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朋友——是送给自己的心爱的礼物。B: “这么晚了你上哪儿去?”妈妈说,“马上就要吃饭了。” C: 去好呢?还是不去好呢? D: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温暖的春风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悄无声息地吹绿了历经冰雪考验的苍茫大地。B: 他仿佛看见了草原上骏马奔驰的身影和清脆的马蹄声。 C: 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与这个人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D: 依靠自学,使他的英语水平有了不小的巨大进步。 |
4、 | 下面对古诗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赋。 B: “风烟望五津”中一个“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C: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D: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墊。 |
5、 | 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恪尽职守 歇斯底里 重蹈覆辙 仓皇逃窜 B: 袖手旁观 与日具增 高谈阔论 轻而易举 C: 登峰造极 心无旁鹜 恃才放旷 根深蒂固 D: 刻骨铭心 精血诚聚 孜孜不倦 脑羞成怒 |
6、 |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速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萌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
7、 |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明)的家信100多封。对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B: 《北冥有鱼》选自《庄子》中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 C: 《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核舟记》作者是魏学洢,这三篇文章都是叙事写景抒情的散文,能够使我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D: 《大道之行也》中“不独子其子”中的第二个“子”指子女,“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独”指老而无子,“男有分,女有归”中的“归”指女子回娘家。 |
8、 |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 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 ,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而 ,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 异曲同工 酣畅淋漓 斗转星移 偃旗息鼓 B: 殊途同归 淋漓尽致 斗转星移 销声匿迹 C: 异曲同工 淋漓尽致 沧海桑田 偃旗息鼓 D: 殊途同归 酣畅淋漓 沧海桑田 销声匿迹 |
9、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沙尘暴的洗礼之后,地下露出了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古代艺术珍品。 B: 对于这些荒谬的言论,他们表面上洗耳恭听 , 心里却十分不以为然。 C: 他却欲言又止,先故弄玄虚一番,才慢条斯理地把好消息公布出来。 D: 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漫不经心 , 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区发生7.0级地震,大灾面前应有大爱,我们应该相互关爱,不要自顾自的。 B: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整个世界中,我们所见到的、所感觉到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大约l00种不同的基本微粒组成的。 C: 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 小明在老师的点拨下终于写好了一篇作文,可谓是才思敏捷。 |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别薛华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B: 《重别薛华》写于诗人落魄之际,面对挚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凄苦倾泻无余。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颔联是朋友对诗人的安慰,《重别薛华》颈联从空间角度感慨别离。 D: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开朗豁达;《重别薛华》写景浩荡开阔,借景传情。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見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②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⑧之,为庭实⑨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善建不拔: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③中立不衡: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④体道:体悟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⑥砥碗: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⑧树:栽植。⑨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 1 )下列成语中“是”的含义与文中“夫如是”中“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实事求是 B: 唯利是图 C: 各行其是 D: 比比皆是 ( 2 )文章从竹之“本固”“________”“心空”“________”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使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以竹的特征象征君子的品质,物我交融。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厕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重如千钧、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只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 1 )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在选文第⑤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 3 )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 1 )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 3 )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爱,是世间最美好的字眼。有时,我(们)一直在被身边的人爱着而没有发现;有时,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有些爱藏在青春的记忆里,从没改变。
请以“爱,从没改变”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