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吉林市第十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即将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B: 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 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草》以“草”为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了思想的火花。
B: 法国作家都德写的小说《最后一课》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文章主要通过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不同情景的对比来表现主题的。
C: 《七律 长征》和《长征组歌》都是诗,都写到了长征中的一些重要史实,都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泽东。
D: 萧乾的《枣核》、陆定一的《老山界》的体裁都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将举行演讲比赛,同学们都当仁不让地推荐能说会道的林菲代表班级参赛。
B: 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C: 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因地制宜 , 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D: 龙舟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南湖水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4、

《昆虫记》是____国昆虫学家____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

A: 法国 法布尔
B: 法国 儒勒.凡尔纳
C: 英国 笛福
D: 丹麦 安徒生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B: 《五猖会》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鉴略》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C: 冀中平原是沈从文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在《白洋淀纪事》中,他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写他熟悉的草木湖泊,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父老乡亲。
D: 《湘行散记》这部小说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作者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雪夜火光中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通过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真挚同情。
B: 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流露出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C: 茅盾的散文《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D: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7、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 , 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 我假装随便溜达 , 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B: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 , 而且一反既往了。
C: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 , 积极进取。
D: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B: 为提高市民行车的舒适度,有关部门对多处路井部位进行了整修,解决了颠簸现象。
C: 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D: 日前,分藏两岸六十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10、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印度作家泰戈尔、美国作家海明威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B: 《水浒传》故事情节紧张、生动、富有传奇性。其中武松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宋江智取生辰纲等故事脍炙人口。
C: 古典名著《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想象超凡,夸张神奇,赞扬了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散文《济南的冬天》、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所写的景象。

( 2 )品味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乙)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 )(甲)选自课文《________》,(乙)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_(姓名)。
( 2 )(甲)中“《书》”指的是________;(乙)中“人”与“民”在语段中的区别是________。
( 3 )对两个语段中的“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中的“信”解释为“相信、迷信”的意思。
B: (乙)中两个“信”分别为“守信”“信用”之意。
C: 两个语段中的“信”反映了人们对神明或神圣的膜拜。
D: 通过对“信”的阐释,可以推知作者的行事处世态度。
( 4 )请分别概述上述两则材料阐述的道理(思想)。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静享;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竞争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蒋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________

释义:________。

( 2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 3 )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①悄悄告诉:________。

②据《汉书》记载:________。

( 4 )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 5 )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信念

[法]玛丽·居里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扪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着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比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我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仰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 1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显示了一个科学家追求自由、热爱祖国、忠实于科学事业的精神。
B: 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C: 作者认为只有生活在和平、独立的国家,获得充分的自由,不被世事所烦扰,科学家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
D: 表达了作者渴望离开被压迫、被蹂躏的祖国,成为自由人的愿望。
( 2 )文中“讲究现实的人”与“梦想家”分别指哪类人?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 3 )“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一句中“这种科学的魅力”指的是什么?
( 4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杰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四、写作(分值:60分)
诗人说,人生没有爱,就像春天里没有鲜花。哲人说,爱,这是标志人类高尚气度之美丽的花朵。我们说,爱,常常让我们欢欣,有时,也让我们烦忧。

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选择一个方面,以“爱,带给我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