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 A: 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B: 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 "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 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
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称呼中,“足下”可以用来称呼自己。 B: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一金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一行书的演变。 C: 《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科举考试是每三年一次的乡试。 D: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民间在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
3、 | 《心声》有些词语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请你将下列词语和与之相对应的项选起来。 ( 1 )眯缝( ) A: 形容人的脸型 B: 形容读书的声音 C: 形容人的表情 D: 形容说话的样子 ( 2 )嘟囔( ) A: 形容人的脸型 B: 形容读书的声音 C: 形容人的表情 D: 形容说话的样子 ( 3 )琅琅( ) A: 形容人的脸型 B: 形容读书的声音 C: 形容人的表情 D: 形容说话的样子 ( 4 )棱角分明( ) A: 形容人的脸型 B: 形容读书的声音 C: 形容人的表情 D: 形容说话的样子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锤练 贻误 粗制滥造 无精打采 B: 葱茏 振撼 吹毛求疵 消声匿迹 C: 疲弊 凉冽 谈笑风生 鞠躬尽瘁 D: 枯躁 荣膺 通霄达旦 战战兢兢 |
5、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B: 《灯笼》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从不同方面表达“灯笼”的重要意义。 C: 《小石潭记》一文抒发了作者谪居生活的苦闷、抑郁和忧伤的情感。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可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
6、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mì) 诅咒(zhoù) 裸露(loù) 骇人听闻(hài) B: 悖谬(miù) 浸湿(qìn) 抽噎(yē) 怅然凝望(nÍng) C: 描摹(mó) 轻蔑(miè) 惘然(wǎng) 锲而不舍(qiè) D: 倔强(jué) 惩戒(chĕng) 执拗(ni 岿然不动(kuī) |
7、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酵(jiào) 潜行(qián) 决别(jué) 转弯抹角(mǒ) B: 琐屑(xuè) 两栖(qī) 胆怯(qiè) 应接不瑕(xiá) C: 倔强(jué) 拮据(jū) 颓唐(tuí) 一代天骄(jiāo) D: 取缔(tì) 哺育(bǔ) 烦躁(zào) 暗然失色(àn) |
8、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次“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授课队伍的主要成员有省里的专家、市里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 B: 截止3月19日24时,温州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504例,累计出院503例(死亡1例),其中瓯海区36例全部出院。据此疫情推断,我们大约将于3月底左右开学。 C: 通过5G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D: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干部响应党中央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
9、 | 下列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句中发生变化的是( ) A: 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B: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C: 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D: 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
10、 |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爷爷返老还童 , 跟我玩起了打仗的游戏。 C: 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 D: 学习遇到疑难时,我们要及时向老师求教,做到不耻下问。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字。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字后》) 【注释】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命(yue):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有乞书者________ ②不择精粗________ ③书遍乃已________ ④虽谑弄皆有义味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冷光奇观
在6月的晨昏蒙影里,萤火虫以其独特的方式闪烁光芒。萤火虫发光之谜也未逃过科学家的慧眼。他们亲手捕捉了后惊讶地发现,萤火虫发出的耀眼光芒竟一点也不热,“冷光”由此驰名并后来居上,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想要研发的新颖照明技术。
世界冷光生物五光十色,比比皆是。南极洋中的磷虾就是最为壮观的生物发光奇迹之一。富有经验的捕鲸者常利用夜间磷虾群在水面浮游时所发出的荧光来判明鲸的来往去向。美国在南极大象岛以北海域发现一个至少有1000万吨之巨的磷虾群,堪称迄今最宏伟壮观的海洋发光生物群。
生物自动发光的“秘密”何在呢?据研究,发光生物体内含有荧光素与荧光酶,荧光素一旦吸收了氧和糖分子,就会在发光酶的催化下,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于是冷光奇迹活灵活现。但有些生物靠发光细菌或菌体内的荧光素也照样能发出冷光来。
1887年,法国生理学家杜波依斯研究石蛤的发光机理。他发现,一旦停止发光,在石蛤的冷水提取液中再加入已冷却的新鲜石蛤热水提取液,类似的发光现象就又死灰复燃了。于是他断定,在停止发光的冷水液中存在荧光酶,而热水液则存在荧光素,二者珠联璧合才产生奇妙的冷光。他还在15~20 ℃的温水中,放入死鱼和乌贼予以培养,不料,一夜光阴,竟发现闪光的细菌菌落分布在它们的遗体上。可见,死鱼之类的生物也可以繁殖发光细菌。
生物冷光奇迹举世瞩目。1900年,在德国柏林的万国博览会上,曾展出了轰动一时的“细菌灯”。时至今日,人们已进而模拟生物发光型式,不遗余力地开发化学冷光源,广泛地为工农业与生活照明服务。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学家发现,若将荧光素和激活剂相混,便能立竿见影,激发出冷光来。于是他们如法炮制,把上述两种化学物质集装于塑料管中,其间用玻璃相隔,只需折弯塑料管,即能产生照明冷光。
科学家还发现,电子、电场及其基本粒子也可激活很多物质,如人造冷光。现代“日光灯”即冷光源之一。一旦通电,在交流电场下,灯管里的汞蒸气会辐射紫外线,激活硫化锌和硫化钙之类的管壁荧光涂料,发出耀眼的可见光。
1936年,法国物理学家德斯特劳发现,强大的交流电场无需以不可见紫外辐照为前提,就可以直接把电能转化为光能,激活荧光物质发出可见光,“电致发光”由此蜂起。现代科学正在这项课题上继往开来,力图完全揭开其中的内幕。有的科学家独具慧眼,把荧光料掺入塑料或玻璃之类的有机或无机材料里,“电致发光板”应运而生。据乐观预言,不久电灯照明技术将出现一场别开生面的革命。当人们住进电致发光墙壁和天花板的房间,可直接按钮调控,顷刻间,便可沉浸在柔和悦目的光明世界中。
现代物理学家认为,可见光是电磁波之一,只要将电磁波控制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也能产生照明可见光。美国曾向250千米的高空发射了一枚探测火箭,利用火箭爆发出的钡蒸气云与太阳光作用后,竟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堪与北极光奇迹媲美的斑斓夺目的光幕。依此类推,有朝一日,灿烂辉煌但却不像阳光和火光那般灼热灸人的超巨型照明冷光取代现在的照明技术,并不是不可能的。
( 1 )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①第2段在写南极磷虾群时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是为了说明富有经验的捕鲸者常利用夜间磷虾群在水面浮游时所发出的荧光来判明鲸的去向。
②第7段中加点的“据乐观预言”和第8段中加点的“并不是不可能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前者说明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后者强调超巨型照明冷光必定取代现在的照明技术。
八十里的母爱
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做事丢三落四的,说过的话一会儿就忘,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小区里徘徊,哪栋楼哪个门都记不清了,有认识的人把母亲送了回来。老婆说:“还是把妈送敬老院吧,那里人多,还有专人照顾。我们常去看看,又不是不管她。”
他不肯,怕委屈了母亲。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很多人劝母亲改嫁,可母亲怕再嫁人对孩子不好,都拒绝了。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送他上了大学,为他成家娶妻。现在他怎么忍心把母亲送进敬老院。
母亲的记性时好时坏,那天,在煤气灶上熬鸡汤,汤沸了,把煤气熄灭了,母亲却浑然不知,还坐在客厅看电视。他下班回家,推门就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忙开窗通风。老婆责怪说:“妈,您熬汤怎么不勤看看,这煤气泄漏多危险啊!
这一爆炸,整个家都没了!”憋了半天,母亲回答:“知道了,我以后小心。”
一年间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他开始改变了想法,也许把母亲送进敬老院,有专业人员照顾,对母亲不是一件坏事。他和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沉默很久,终于答应了。他为母亲找了一个条件很好的敬老院,在离市区八十里的一个湖畔,风景宜人,空气也好,在一个周末把母亲送了进去。
“妈,有时间我们就来看您。”老婆对母亲说。
此时母亲清楚极了,她拿起包裹,走向自己的房间。站在门口,母亲停下了脚步,回头对他说:“孩子,以后可以接我回家住几天吗?”那一刻,他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期望的目光、祈求的口吻多像儿时的自己。小时候,母亲每次送他到幼儿园,他总会央求母亲,早点儿来接我哦!
如果下班早,母亲就会早早接他回家,不在幼儿园吃晚饭。他和小伙伴挥手告别,那一刻简直幸福极了。小伙伴们都投过来羡慕的目光,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早一刻见到母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母亲住进了敬老院,他的心却放不下来,总有一丝牵挂:母亲有没有想他?
在里面生活习惯吗? 是否和同屋的阿姨脾气相投? 母亲是个内向的人,他怕母亲受欺负。给敬老院打过几个电话,对方说一切均好,不用惦念,他才稍安心。
那天凌晨,一个电话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母亲从敬老院跑了!
他和老婆连忙赶到敬老院,院长一直说抱歉,说院里管理不到位。
“可是,谁知道阿姨能这样厉害啊!”院长有些委屈地说。
他看了监控录像,也惊呆了:半夜,母亲趁工作人员都不在,悄悄收拾起自己的衣物,用床单打成一个包裹背在肩上。她爬上院中靠墙的一棵柳树,顺势翻过两米高的围墙,跳到院外,然后母亲就这样消失在了夜幕中。要知道,母亲已年逾七旬,平时哪会上树翻墙啊。
敬老院距离市区有八十里路,这里母亲从没来过,何况母亲还有老年痴呆症。母亲会跑向哪里?
会不会自此一别永不再见? 他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众人安慰他,既然报了警,再等等看,也许老人不会丢,认得家。
他和老婆开着车,一路寻找,从敬老院到母亲的单位,到小区,到母亲曾经上课的老年大学,都不见母亲的踪影。
此时已是第二天下午,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杳无音信。他呆坐在路边,看城市中的人来人往,回忆起母亲抚养他的点点滴滴。忽然他想到一个地方,母亲会不会去那儿了?
他一下从地上跃起,一路开车飞驰。他的车一拐进那条小巷,就看到了儿时的幼儿园,虽然建筑已经翻新,可大门依旧是明亮的天蓝色,像儿时的天空。那儿,站着他的母亲,正不断往里张望,嘴里呢喃着:“大宝,母亲说过早来接你哦。”
疾病让母亲忘记很多,却唯独记住了儿时接他的路。他知道现在母亲是等着回家的孩子,而他是母亲的依赖。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9
年第 4 期)
① 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儿子不舍得送她去敬老院。
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
④ 儿子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母亲,决定带母亲回家居住。
( 2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 4 )读完文章后,有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亦有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以诚待人,人人敬;以诚办事,事事成。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可以信任的朋友。诚信是传统美德,诚信是文明标志,诚信是文明为人处世的根本。
请以“守护诚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联系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