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出自杜甫的诗( ) A: 《春望》 B: 《登高》 C: 《石壕吏》 D: 《秋兴》 |
2、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均选自此书。 B: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墨池记》是我国古典文学“记”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C: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郭沫若曾为蒲松龄故居写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对联。 D: 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故乡》中的杨二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浦夫妇等.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
3、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即使按乐观估计,到2020年如能将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降至60%已经相当不易。 ②正因如此,除以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外,尤须采用更为直接的方法,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③此外,英国当年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我国却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需求压力下,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保持较快增长。 ④中国治理雾霾面临的环境空间和选择空间却相当不同。 ⑤我国最大的困局是很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A: ②④①⑤③B: ②⑤④③① C: ④③②①⑤ D: ④⑤①③② |
4、 | 下列句子投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4月19日,庞公大桥江心主墩开始钻孔,此桥建成将大大缓解我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C: 《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将对古城墙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D: 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入,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一项是 ( ) A: 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B: 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 C: 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D: 在深圳书城的读者见面会上,携《那小子真帅》而来的韩国作者又掀起一阵汹涌的'韩流',令少男少女们触目伤怀、激动不已。 |
6、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是可以得之于自身。 B: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C: 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D: 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楹联(yíng) 车辙(zhé) 妖娆(láo) 圩子(wéi) B: 寒噤(jìn) 拮据(jí) 栈桥(zhàn) 惊惶(huáng) C: 作梗(gěng) 镜匣(jiá) 晦涩(sè) 隽永(juàn) D: 执拗(niù) 虔诚(qián) 棱角(léng) 镂空(lòu)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 狼藉 轩榭 锐不可挡 眼花瞭乱 B: 锁屑 洗涤 正襟危座 重峦叠嶂 C: 跋涉 猝然 巧妙绝伦 因地制宜 D: 鲜膄 销逝 摩肩接重 连绵不断 |
9、 | 下列语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清明”一词,古籍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②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也是一个弘扬孝道的古老节日。 ③由此可见,清明代表着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来到了。 ④清明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它在每年的时间并不固定。 ⑤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按阴历,它是在二月末三月初。 A: ①②⑤④③ B: ②④⑤①③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⑤①③② |
10、 |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比比皆是,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②三千年读书不外功名利禄,九千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③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节。④随着人类文明的迅疾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诗情画意的传统“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行色匆匆、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⑤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耿耿于怀那种云淡风轻、田园牧歌的生活。⑥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⑦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够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熟视无睹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的境界。 A: 第②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B: 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节”。 C: 第④句中,“乡土中国”后面的逗号应移至引号里面。 D: 第⑤句中,“耿耿于怀”使用不恰当,宜改为“念念不忘”。 |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A: 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 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 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 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遇其叱咄( ) ②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若既不出户( )(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 )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
守电话的母亲
邓迎雪
①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②“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③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了。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儿俩每天也总是聊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④“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⑤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⑥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⑦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净的时光,边看电视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⑧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她忽然意识到,光线是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倏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⑨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⑩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
⑪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
⑫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
⑬“那是赶巧了。”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
⑭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些家常,母亲就催促儿子赶紧挂电话,说今天忙活一天了,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⑮挂了电话,母亲才觉轻松了许多,不用再惦记着接电话的事。她回到客厅打开灯,打开电视。电视剧正插播广告,母亲躺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有些犯困,眼睛渐渐闭上了。在进入梦乡前,她心里迷迷糊糊地想,明天要去买个新手机,不能误了电话……
( 1 )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手机出现故障,母亲懊恼——________,________——阳台怀旧,母亲感慨时间匆匆——________,________
( 2 )结合文章内容,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①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从划线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 4 )选文第⑥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你的指夫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 奶奶的手有一种种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忧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
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久久着述。那时的夏天竞可以如此清夺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
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 “ 勾”了回来。A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
”我奇怪。 奶奶笑着说: “ 奶奶的皮厚啊!” 那香喷喷的味道, 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玉,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夫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
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走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
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 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 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具漂亮呀, 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
” 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 “俊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
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⑦这次回家, 奶奶捧着我的手, 像个孩子一样说:“
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锥子一样。”“锥子” 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才立几下, 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
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 B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11 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竞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夫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 C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
有改动)
①“锥子” 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 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
( 3 )通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画横线C处在文中的作用。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夫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 4 )文章用 “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为题目,有何妙处?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天,校长向学校的一个三年级班级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醉翁亭记》,他就邀请他们去黄山免费旅游。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醉翁亭记篇幅太长,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同学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这个孩子,名叫胡适。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