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代的发展异常迅猛,我们要做有志而勤奋的新一代少年,就必须做驾驭时间的主人。古人在生产和战争中总结出了驾驭车马的多种方法,把它归纳为“十八式”。B: 要想遏制“诈弹”事件频繁发生,就必须强化法律的严肃性与威慑力。法院应当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公布权威信息,遏制网络谣言漫延。 C: 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上,东城职校同其它职校明显不一样,他们就分道扬镰 , 各显特色。两位曾经朝夕相处的好朋友终因志趣不同而分道扬镳 , 令人唏嘘感慨。 D: 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解释“海市蜃楼”、“沙漠魔鬼”这些光怪陆离的自然现象。要想不受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的诱惑,就必须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 |
2、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在主板、显示卡等美轮美奂、花花绿绿的包装盒衬托下,衣不蔽体的硬盘越发显得寒酸。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 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
3、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 熬 无奈 随意 B: 度 无奈 随便 C: 熬 信服 随意 D: 度 信服 随便 |
4、 |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 B: 诗中表达了对“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种“对面为盗贼”的世风的慨叹及怨愤。 C: 诗歌写的是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D: 诗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
5、 |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憎恨(zèng) 趿拉(tā) 自诩(xǔ) 气势磅礴(pāng) B: 尺牍(dú) 朱熹(xī) 鬈曲(juǎn) 门框(kuāng) C: 审视(shěn) 载客(zǎi) 挨打(āi) 崭露头角(lòu) D: 玄虚(xuán) 嫉妒(jí) 热忱(chén) 冠冕堂皇(guān) |
6、 | 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幕低垂,星光点点,风儿平息,鸟儿沉沉入睡,各种声音都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滴答答”的钟声和母亲轻微的呼吸声。 B: 中国认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是日本却一再据理力争 , 认为日本在1895年就占领了这些当时没有归属的岛屿,不承认有主权争议。 C: 当今社会,不少“伪专家”打着养生的旗号故弄玄虚 , 忽悠公众,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 D: 本届全运会上,我市体育健儿首当其冲 , 赛出了扬州风格、扬州水平,充分展现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 |
7、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祖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B: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英国作家雨果的一篇作品,文章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的野蛮行径。 C: 20世纪30所代,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D: 《岳阳楼记》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
8、 |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⑴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⑵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⑶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⑷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 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B: 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C: 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D: 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
9、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B: 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勤奋努力,独立思考,积极探究。 C: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 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学工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
10、 | 将下列句子组成句意连贯的一段话,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是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上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阅读还是低质量阅读? ⑤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 ②④①③⑤B: ①③④⑤② C: ②④⑤③① D: ①④⑤③②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持小狼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得小狼二。 ( 1 )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 意暇甚 意甚仓皇 C: 相去数十步 意与日去 D: 乃舍此 乃悟前狼假寐 ( 2 )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竖下视之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宋之丁氏 C: 有闻而传之者 而顷刻两毙 D: 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B: 乙文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C: 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D: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5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沙那罕提琴
〔美〕保罗·琼斯
在我的一生中,麦克舅舅的那把小提琴一直被视为“传家之宝”,是这个家的象征。
我还记得麦克舅舅第一次让我亲睹小提琴的情形。他轻轻打开陈旧的黑盒子,在华丽耀眼的绿色天鹅绒里,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以说真正看过一把名琴了,这可是一把沙那罕,顶尖的乐器。”他极其庄重地说,并让我从琴面“f”形音孔中看里面褪色的标志——史塔拉第瓦里斯注。追根溯源,这把名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最后由我外公传给了麦克舅舅。
我的父亲是一位糕饼师傅,与总喜欢把事情往最坏处想的母亲不同,他向来乐观。在亚撒斯大街开店是父亲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店铺的前面是糕饼店,后面辟为冰淇淋店,将装潢大理石台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但是,万一房子被抵押了,”母亲呜咽着说,“我们会流落街头,变成乞丐啊!查理。”
“我想稍微说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只琴盒,“我从报上读到过,这种牌子的小提琴可以卖到五千块钱。把它拿去卖了吧,查理。”
“哦!麦克!”母亲很吃惊。
“我不能这么做,麦克。”父亲说。
“如果你急着用钱,”舅舅对父亲说,“可以在艾瑞特关门之前送去给他。”他把琴盒交给犹豫的父亲,“反正我也老了,不能再去动它了。”
他的双手在微微地颤抖,可他的声调却异常平静。于是,父亲就挟着那把提琴出去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挟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艾瑞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
“我们干嘛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穿过三条马路到艾瑞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露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查理!”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麦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我外甥,供他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贷款的偿还并没有发生问题,虽然比父亲预定的期限晚了三年。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麦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入学的那些费用了。你知道的,那把琴对你妈有很特别的意义。”
他说得没错。可母亲更担心我去异地过分劳累工读的事,她说过,小提琴是属于我的,况且麦克舅舅就是想用它来供我完成学业的。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艾瑞特的乐器行。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史塔拉第瓦里斯制作的沙那罕名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志,”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志,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查理·安格鲁的儿子?”
“是的。”我简短地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晚餐的时候——那是我行前最后的一次晚餐了,当母亲的眼光瞟到陈列柜顶上的时候,她吓了一跳。
“小提琴!”她用手按着胸口,“你把它卖了?!”父亲的脸上流露出一种很忧虑的表情,直到我摇摇头。“我把它和行李一起搁在楼上了,”我回答她,“我想把它摆在学校的寝室里面,看到它我就能想起家里啊!”母亲这才高兴起来。显然,她很满意。
“此外,”我接着说,“带着它,你也可以放心了。如果我急需用钱,它就好像一个装满钞票的钱匣子,可以随时派用场。对吗?老爹!”21·世纪*教育网
“对的!乖儿子,对的!”父亲说。他的眼睛却一直避开我,故意瞧着其他的地方。
【注】史塔拉第瓦里斯,为小提琴著名品牌沙那罕的制作家族。
(选自《中外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 1 )小说第二段那么详尽地描写麦克舅舅的小提琴,有何作用?( 2 )指出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①他的双手在微微地颤抖,可他的声调却异常平静。
②他的眼睛却一直避开我,故意瞧着其他的地方。
( 3 )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形象特征,并简析“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4 )“我”上大学前已知晓“提琴”的真相,可为什么还视它为“传家之宝”,“是这个家的象征”?联系全文,探究理由并作简析。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无动于zhōng________
释义: ________
( 2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 )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 4 )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 )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要求:①如选题目一,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如选题目二,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应表达升入初中后对人、对事的体会和独特感悟。其中,如选题目二,应选取升入初中以后的材料。③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具体班级名称及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