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昌邑市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
B: 上课时咱们不能随心所欲 , 要遵守纪律。
C: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D: 这个盗贼虽然能随机应变 , 但终难逃脱人民警察的火眼金睛。
2、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伍子胥
B: 范蠡
C: 屈原
D: 范仲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
B: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 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力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4、下面几个句子,是对排比修辞方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排比是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构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
B: 排比是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
C: 运用排比可以是句子两两相对,句式整齐,可以由两个句子构成,也可由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
D: 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使被描写对象形象、生动。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讲究称呼的使用,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用尊称,两种称呼不能混为一谈
B: 对技术精益求精 , 对每道工序一丝不苟,《大国工匠》中大师们的追求令人感动。
C: 经过艰难攀爬,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站在高山之巅,尽享美丽风景,一览众山小。
D: 大型实景表演《草原之梦》融合声光电等技术,场面极其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刘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园地中默默耕耘,呕心沥血,从无怨言。
B: 在华东街发生的那起事故中,使多辆汽车报废。
C: 电影《爸爸去哪儿》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热潮。
D: 当代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英才。
7、1.下列划线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ni) 菜(qí) 徘(huí) 参不齐(cí)
B: 待(nüè) 安(xiáng) 伏(juán) 翻来去(fù)
C: 求(qǐ) 附(hè) 乱(líng) 众目睽(kuí)
D: 轻(jié) 笑(nì) 和(ài) 然大悟(huǎng)
8、

指出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不亦乎( 愉快 ) 吾三省吾身( 每天 )
B: 诲知之乎(通“汝”,你 ) 为之强(脖颈)
C: 是也(知道) 然后知松柏之后叶(凋谢)
D: 人不知而不(生气) 思而不学则(有害)
9、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 ③②①④⑤
B: ①②⑤④③
C: ①⑤③④②
D: ③⑤①④②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 , 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B: 秦王不(高兴)
C: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
D: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道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好友。②逐客:被贬谪的官员,指明卿。

(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________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
( 2 )这两首送别诗的三、四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出师表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1 )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兴复之——东施
B: 庶驽钝——声嘶力
C: 咨诹善——听途说
D: 深入不——吹求疵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3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经赞叹“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又在《书愤》诗中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请结合选文,从语言得体的角度,举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的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 1 )①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②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找出第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度赞赏的两个句子________。

( 2 )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 3 )A详细介绍“响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①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②正确的理解应该是:________。

( 4 )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袋父母心
(1)那年,我在豫南一个劳改农场服刑。有一次送来个太康的犯人,当他看到别人的家属都是隔三岔五地来看望,非常羡慕。于是便一封又一封地向家中写信,每月几块钱的“劳改金”全都用在买信封和邮票上了。可是,半年多过去了,家里也没人来看他。最后,他终于急了,给家里发了一封“绝交信”。
(2)他的爹娘就他这一个娃儿,其实早就想来看他,只因家中实在太穷——几十元的路费都借不来。当接到娃儿的“绝交信”时,老两口再也坐不住了,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和准备,决定去看儿子。
(3)他们把自家的板车弄了出来,仔细检查轮胎有没有漏气。感到没啥大问题了,就把家里仅有的一条稍新点的被子铺到车上,然后向劳改农场出发了。
(4)在路上,老两口始终保持着一个拉车、另一个在车上休息,谁累了谁歇,但板车不能停。他爹不忍心让他娘累着,就埋头拉车,被催得急了,才换班歇一歇。因为走的路远,他爹的鞋子很快磨破了。出现这种意外他们当初可没想到。当他娘给他爹挑扎在脚里的刺儿时,气得直摇头,嘴里不住地唉叹。可是路还得赶,从清早到晚上,一直走到天黑得看不清东西,才找根木棍把车一支,两人在大野地里睡一会儿。等天刚蒙蒙亮,又开始赶路……就这样,100多里路程,他们走了三天两夜才到达。
(5)劳改农场跟监狱不一样,在那里,一个犯人的家属来看望,一圈犯人围着看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所以太康犯人的家属来看望时,我和很多犯人也在场。
(6)那天,当我们得知老两口徒步从百里外的家乡来看儿子,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了!尤其看到从那双磨破的鞋中探出的黑色脚趾,围观的犯人们都掉泪了,连管教干部也转过头去,用手擦拭着眼睛。这时,只听“扑通”一声,太康犯人重重地在爹娘面前跪了下去!
(7)见此情景,我们赶忙上前去拉他,可无论如何,他就是跪地不起。管教干部发话了:“谁也别拉他,就让他跪着,他也该跪跪了!”说完,撇下太康犯人,硬拉着两个老人进了干部食堂,并吩咐做饭的师傅赶快做些汤面,片刻工夫,满满两大碗汤面端上来了。看样子老两口真是饿坏了,也没过多推让,也不往椅子上坐,原地一蹲,便大口大口吃起来。三下五除二就把面条吞个精光,连汤都没剩一点,直吃得满头大汗。
(8)吃完后,管教干部又过来了,手里握了一把零钱:“大爷大娘,这是我们几个干部凑的120元钱。钱不多,算我们一点心意。”然而不管怎么说,他们就是不收,嘴上还念叨:“这就够麻烦了,咋能要你们的钱呢?你们也拖家带口的,不容易不容易。”他娘转过身对仍跪着的儿子说:“娃啊,你在这里千万好好改造,等明年麦收了,我和你爹还来看你……”就在他娘说话的工夫,他爹却远远地退到一边,用像砂纸打过了的手,拿根棍在地上乱画着。
(9)本来,一般家属看望只有半个小时,管教干部觉得老两口来一次不易,就尽量放宽时间。最终,他们无声地端详了娃儿好久,才依依不舍地上路了。临走前,又费力地从板车上拖下一只大麻袋。说是娃儿在这里干活改造,怕他吃不饱,给留点吃的,等儿子饿了时慢慢吃……
(10)看着老人一步三回头渐渐远去的背影,太康犯人还在地上跪着,满脸泪痕。我心里一阵发酸,同时也纳闷,这么一大麻袋都是什么吃的?既然他们带了食物,怎会饿成那样?正好有两个同是太康的犯人,上前帮忙抬起那个麻袋。其中一个不小心,手没抓住麻包的扎口,“砰”地麻袋摔在了地上。一下子,一堆圆圆的东西欢蹦乱跳地滚了一地!我细一瞧,满地骨碌滚动的都是馒头,足足有几百个!大的、小的、圆的、扁的,竟没有一个重样的一一显然,它们并非出自一笼,而且这些馒头已被晾得半干了。
(11)看到这些,我的脸上好像被人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火辣生疼!在“道上”曾以“铁血石心”著称的我,刹那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就在太康犯人的身边,我也“扑通”一声跪下了。这一举动仿佛具有感染力,只听“扑通扑通扑通”,在场所有的犯人,也都齐齐地跪了下去!
(12)我不敢想像,老两口徒步百里看儿子的情景;更不敢想像,老两口是怎样挨家挨户地讨要了这么多馒头!最让我心痛的是,怕儿子一时吃不完再坏了,他们一人拉车,一人在车上晾晒馒头……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劳改农场的饭菜放量,这儿的“杠子馍”,一个就有一斤重……
(13)这麻袋里的不是馒头啊,分明是一袋鲜活的心,一袋父母心!
(14)它刺痛着我的眼睛,更刺激着我的灵魂!这时,我的耳边传来一句撕心裂肺的嘶喊:“爹、娘,我改!”
(15)那是太康犯人在爹娘来看望他期间说的惟一一句话。那简短的4个空响彻天际,也重重地砸在我的心上。 ---- 摘自《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

( 1 )文中写了一对什么样的父母,一个怎样的儿子?请用简练的话概括。

( 2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①“看到这些,我的脸上好像被人扇了一记耳光,火辣生疼。在“道上”曾以“铁血石心”著称的我,刹那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就在太康犯人的身边,我也“扑通”一声跪下了。
②这麻袋里装的不是馒头啊,分明是一袋鲜活的心,一袋父母心!……这时,我的耳边传来撕心裂肺的嘶喊:“爹、娘,我改!”

( 3 )结合文章谈谈,我是由什么想像出几百个馒头是老人讨来的?

( 4 )太康犯人最后虽然只说出了四个字,但是他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请你结合故事情节,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太康犯人心理想要说的话。50字左右

四、写作(分值:60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童谣
生活中很多事需要人们“合作”,请写出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 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