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 A: 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 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 B: 小地主一看家里来了人,马上趾高气扬 , 一声又一声地叫起来。 趾高气扬:形容因高兴而兴奋的样子 C: 我是个堂堂的人。 堂堂:这里形容有志气,有气魄。 D: 灰喜鹊们纷纷声色俱厉地指责起来。 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B: 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了“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C: 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D: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
3、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陋室铭》,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B: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C: 通过对海上日出这一奇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作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D: 有时说话就应照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殷红(yān) 修葺(qì) 怏怏不乐(yàng)B: 亘古(gèng) 屏息(píng) 气冲斗牛(dòu) C: 水凼(dàng) 羸弱(léi) 兀兀(wù)穷年 D: 晌午(shǎng) 灵犀(xī) 锲(qiè)而不舍 |
5、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 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 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
6、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 王强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 . 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李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同学,这归功于他经常自我反省,逝者如斯是他坚持的做人原则。 |
7、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 A: 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 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
8、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B: 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C: 作文写好以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 D: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只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B: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不受俗务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C: 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 D: 我国第二艘航母能否早日加入海军编队,取决于科研人员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 |
10、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文的这篇作文和书上的范文一字不差,简直是惟妙惟肖。B: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诲人不倦,兢兢业业。 C: 走进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我不由得惊呆了。 D: 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上的街市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④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 1 )诗中哪些部分是实写?哪些部分是想像?两者有什么关系( 2 )诗中反复出现“定然”有什么作用?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千载高谊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友也①。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之。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释】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③潜:偷偷地。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①吏二缚一人诣王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凡留燕三年________ ④非咨询不穷其致________ ( 2 )下列划线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日以美食奉之 吾欲辱之,何以也 B: 橘生淮南则为橘 为其来也(《晏子使楚》) C: 更有痴似相公者 王曰,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D: 是日更定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 ②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4 )张千载高谊“高”在哪些地方?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棋。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 1 )简答。①“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议论意味深长,试用两三句话阐释一下。
②“从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这句话中为什么把时间具体到“零4天”?
( 2 )本文报道的是香港回归时的现实场景,在报道时往往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编织在一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父母在
金小林
①母亲绑着一片湛青色过膝拦腰布,在老屋的锅灶头前烧猪食。隔溪对岸,父亲在路边的水泥空地上打豆子。窄窄的河床下,溪水如练,淙淙有声。一只肚白背灰的鹅,正高高举着脖子,探头探脑地率几只鸭在浅滩上摇臀摆尾。
②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裏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③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④我甫一靠近,父亲立马偏转头来:“走开点,邋遢得很!”在我家乡,“邋遢”是脏的意思。我穿着一身体面的衣裳,显然与一切农活格格不入。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瓣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⑤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拉了张小搂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双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剌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
⑥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要戴老早戴了,手套戴着,豆荚不好捏。”为不漏下豆荚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刺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尿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尿,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⑦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
⑧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
⑨“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
⑩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她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
⑪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
⑫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4月05日07版)
( 1 )阅读全文,概括文章描述了关于父母的哪些场景。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瓣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 3 )第⑪段画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作家潘向黎在《做个唐朝少年郎》里写道:“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有一天,突然有人这么问我。唐朝!当然是唐朝。只有在那个年代,我希望我是个男人。只有奔放昂扬的男儿意气,才能和那个时代的雄浑开阔相称。做一个唐代的翩翩少年郎!想一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如果有可能,你渴望生活在哪个时代,做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积淀,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立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