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这本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古代关于官职升迁变化有专门用语,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为降官之意,大臣辞职还乡则会用“乞骸骨”的委婉说法。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中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
2、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B: 他怒不可遏地扬起手往桌子一拍,霍地站了起来。 C: 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不屑置辩地不行。 D: 班会上,班主任长此以往地表扬了拾金不昧的李明同学。 |
3、 | 运用对偶的相关知识将下面两联诗句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万壑______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______白雪香。 A: 有声 开花 B: 声声 花开 C: 声声 开花 D: 有声 花开 |
4、 |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躁热 琐屑 长途跋涉 春寒料峭 B: 喧嚣 嶙峋 但精竭虑 摩肩接踵 C: 狼藉 蹒跚 恹恹欲睡 嶊枯拉朽 D: 鲜腴 窒息 正襟围坐 无动于衷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 , 不禁潸然泪下。 B: 200多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C: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衣食无忧。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舍身求法的先辈,没有他们,难有我们的今天。 D: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
6、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家书,通过古代文人的装点状绘,从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瑰丽的文化遗产。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________,成为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__________,成为自唐以来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帖》,__________,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 ①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诉对友人的信任和欣赏 ②以书信文体,旗帜鲜明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 ③以信札体裁,彰显了书法作品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
7、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鼎胜 窝囊 冤枉 达官显贵 B: 喧哗 衣襟 伺候 商贾名流 C: 标致 隶属 能耐 珠联壁合 D: 规矩 憋闷 麻利 百年好和 |
8、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年版)。 B: 为了深入实施兴化市中小学生素养提升五项工程,兴化市教育局举办了《2019我们的节日·清明》经典诵读比赛。 C: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D: 吟诵《重修望海楼记》,怎能不唤起我们对家乡的爱?怎能不激起我们建设家乡的豪情? |
9、 |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B: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 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
10、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躁热 微妙 粗糙 眼花缭乱 B: 慰勉 落弟 不逊 屏息敛声 C: 器宇 仲裁 周济 殚精竭虑 D: 托辞 镌刻 颁发 催枯拉朽 |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A: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2 )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 3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4 )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
①何尊①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
(注释)①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 1 )对本文的说明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阅读《春》选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一场旅行,充满期盼,不断努力,又会撞见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意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无法回避。无论面对它时是怎样的心境和过程,总会迎来下一站。回首来处,皆是风景;人生的路,每一步都不会白走。这时,你也许会忍不住感慨:虽然那并非如我所愿……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