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 国内外大型展会成为重庆小面拓展市场的重要舞台,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重庆小面正朝着百亿元“名小吃”的目标迈步前行。 B: 我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研发迈出了新步伐,跨上了新台阶,其中由广大消费者参与试驾的长安逸动EV460在大街小巷风头正健。 C: 重庆市北碚区荣获“国家级卫生区”,这是重庆市首个获此荣誉的区县。 D: 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极大地拓展了重庆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布局,为打造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增添新的动力。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开设的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体验课,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 B: 城市建设能否杜绝卫生乱象,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建立监督机制,民众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C: 刘永坦、钱七虎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在科技发展中没有做出贡献。 D: 全国人大代表快递小哥柴闪闪的“人生逆袭”,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时代的指引。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人们纷纷来到田野山间开展植树护绿活动。B: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 我们要向读者讲述的是一则人民子弟兵将百姓冷暖装在心上。 D: 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所造成的。 |
4、 |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牡蛎 褴褛 虚唏 惯例 B: 附和 忌讳 河堤 懊脑 C: 纯粹 别墅 污秽 呲牙 D: 赔尝 后襟 伤疤 拮据 |
5、 | 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 B: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C: 古代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称男子为“须眉”;“巾帼”本为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用来代称妇女。 D: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春节、雨水、春分、清明、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几个。 |
6、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宋: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周敦颐。 B: 年号:庆历、崇祯、元丰、太元。 C: 泰戈尔:《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D: 律诗:《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商山早行》《长沙过贾谊宅》。 |
7、 | 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200公里处。 A: 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B: 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是盼望而已。 C: 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 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
8、 | 梁山好汉中有这样一个很有神秘感的人物,他行踪不定,道术惊天,有偷天换日之力,好像神龙入云,见首不见尾,他就是入云龙( )。 A: 公孙胜 B: 林冲 C: 杨志 D: 时迁 |
9、 | 请你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增长了不少新的知识。 B: 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C: 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D: 既然天气很冷,你也要多穿点衣服。 |
10、 | 选出下列划线字拼音有错的一项( ) A: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窠巢(kē) B: 喉咙(lóng) 应和(hè) 确凿(záo) C: 贮蓄(chǔ) 拗过去(niù) 看护(kàn) D: 憔悴(qiáo) 粗犷(guǎng) 着落(zhuó) |
诗歌鉴赏。 王安石 |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 1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 3 )【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 )根据语段【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
《半支蜡烛》
谢志强
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截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于是,我想开门看看。我手里的半截蜡烛已有些年月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可现在我握着它,生怕它失落。我握着它,我的体温通过掌心温暖了它。
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
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 1 )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内心感受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补写下表。
情节 |
投宿旅馆 |
旅馆断电 |
点燃蜡烛 |
满足旅客的借光要求 |
重新来电 |
感受 |
意外 |
A、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
B、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
( 3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标题“半支蜡烛”有何妙处。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横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⑮“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⑯“关你什么事!”
⑰“我是你爹!”
⑱“起来!”
⑲父亲没动。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24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xiàn mù( )
( 2 )填入第⑥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 4 )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写作
人们常说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我们已经成长为青少年,身体在长高,思想在成熟,心灵在蜕变,可当我们站在这人生的岔路口时,你真的已经准备好了吗?你是否很清楚自己明天的位置?让我们立足今天的努力,畅想明天的收获吧。
请以“明天,我就在这里”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