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B: 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直可爱的机器狗。 C: 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 D: 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
2、 | 雁翔同学有手机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 A: 大力可能通纸背,尖豪仍觉吐花香B: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 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 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云溪 |
3、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痴想 零落 贫婪 玲珑剔透B: 拂晓 赃物 推崇 五彩斑斓 C: 凭吊 凌驾 萧索 万惯家私 D: 簇新 阔卓 饶恕 顶礼膜拜 |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马思远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战争与和平》,真是妙手偶得啊! B: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军人就该上战场。打仗这根弦松了,当“和平兵”的思想就会潜滋暗长。 C: 有些地方为增产粮食而盲目毁林开荒,结果事半功倍 , 不仅粮食没增产,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D: 梅雨季,雨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连绵不断 , 感觉整个人都要发霉了。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扫兴而归 颤颤巍巍 莫中一是 众说纷纭 C: 逍遥法外 小心冀冀 闻风而来 微不足道 D: 深不可测 机不可失 齐心协力 经久不息 |
6、 |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B: 郭沫若,现、当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等。 C: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为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 D: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都属于敬辞,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都属于谦辞。 |
7、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B: 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C: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D: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
8、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麂子(jǐ) 累赘(zhui) 修葺(qì) 悲天悯人(mǐn) B: 卸却(xiè) 契约(qiè) 案牍(dú) 香气四溢(yì) C: 德馨(xīng) 冗长(rǒng) 亵玩(xiè) 颠沛流离(diān pèi) D: 商酌(zhuó) 撵走(niǎn) 循环(xún) 鞠躬尽瘁(chuì) |
9、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是施耐庵根据民间传说编辑而成的,历史上本无宋江起义之事。 B: 《水浒传》中的人物,如宋江、卢俊义、林冲、李逵都是受到迫害,自觉走上反抗道路的。 C: 《水浒传》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全过程,虽然义军以招安为结局而失败,但仍不失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歌颂农民起义斗争的杰出作品。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巨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际感受进行艺术加工而写成的。 |
10、 |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报讯 为纪念成立90周年,共青团中央开展了“永远不能忘记”全国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网络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事迹,回顾党的历史,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理想信念。这项活动,拉开了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全国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序幕。 在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等网站的活动专题网页上,网友们点击查看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阅读感人至深的先烈诗抄,并纷纷通过献花、留言等方式表达对英烈的追思和缅怀。自4月2日活动启动以来,通过各网站专题网页献花的总人数已达到800多万人次,超过10万人写下了留言。 A: 青少年网上缅怀革命先烈B: 共青团中央开展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 C: 青少年网上点击查看革命先烈英雄事迹 D: 各大网站开设缅怀革命先烈专题网页 |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相关问题 倦 夜 苏轼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①若主纳忠谏________ ②寻亦诛死________ ③无为后所嗤________ ④以匹夫比之________ (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②此亦帝王深耻也。 ( 4 )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 |
蟹蛛
(法)法布尔
①蟹蛛因爬行时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因此得名。它也像螃蟹一样,前步足比后步足粗壮,只是它的两条前足不像螃蟹前足那样戴着“拳击手套”。
②它捕食猎物的方法是,埋伏在花丛中窥视着,一旦猎物出现,它会飞快地掐住对方的脖子。它尤其喜爱捕捉蜜蜂。一贯爱好和平的蜜蜂,为了采蜜来到花间草丛,用舌头先在花丛中探测,选好一处花粉多的开采区,立刘便忙于收获了。待它的花篮里装满了花粉,肚子慢慢鼓起来的时候,蟹蛛便从花丛下的隐藏处突然蹦了出来,纵身跃起,掐住蜜蜂的后脖颈根部。后者无助地拼命挣扎,用蛰针乱扎一气,但攻击者始终不肯放手。
③我们所说的这种蟹蛛,可能很像古罗马执法官手下的手持束棒的侍从,专司捆绑犯人于行刑柱上。许多蜘蛛都是这样,为了制服猎物,以便随心所欲地把它吃掉,就用“绳子”先把猎物捆绑鲒实。从这一点来看,上述比喻还是挺恰当的。但关键的问题是,蟹蛛名实并不相符,它井没有用绳子捆绑蜜蜂,蜜蜂是被它咬伤脖子而死的,而且蜜蜂几乎没有对刽子手进行任何反抗,足以可见其捕食猎物方法的独到之处。
④蜜蜂很爱到这片花丛来采花蜜。它们在雄蕊那宽大的管固上飞来飞士地忙碌着,满身都蹭上了黄色的花粉。蟹蛛闻讯,匆忙赶来,躲藏在一片花瓣构成的粉红色帐篷下面,随时准备着向猎物发动进攻。我朝这片花丛望去,只见四处的花上都落着蜜蜂。如果我发现有一只不动弹了,伸直了舌头和腿脚,我便赶忙赶过去,因为那无疑是蟹蛛在作怪,它刚杀了“人”,正在吮吸尸体里的血。
⑤蜘蛛几乎总是有着一个大肚子,里面储存着大量的丝,有些蜘蛛用腹中的丝来制细丝线,而所有的蜘蛛都会用自己的丝来编织卵袋呢。蟹蛛也不例外,它也同其他的蜘蛛一样,用肚子里的丝为自己的婴儿编织保暖服装,只是它的肚子不像其他蜘蛛那么大,那么臃肿。
⑥蜜蜂的杀手很怕冷,在我国,它几乎没有离开过橄榄树的故乡。它尤其喜欢一种名为岩蔷薇的灌木。这种灌木开出的花呈粉红色,花朵很大,有点皱皱巴巴的,保持的时间不长,只有一个上午,第二天,凉爽的黎明来临时,新开的花便取代了昨日的花,花期通常要持续五六个星期。
⑦话说回来,蜜蜂的这个捕杀者还是长得十分的漂亮。尽管它那金字塔形的躯干上坠着个大肚子,下端左右两侧各隆起一个驼峰状的乳突,但它的皮肤看上去简直比绸缎还要柔软。有些蟹蛛的皮肤呈乳白色,有的则呈柠檬色;有一些挺讲究的蟹蛛还在腿上戴上不少的粉红色的镯子,背上饰有胭脂红的曲线,胸部两侧有时还佩戴着一条淡绿色的细带子。蟹蛛的服装色彩虽然不如彩带蛛那么富丽。但是,就简明、精致和色彩搭配而言。要比后者的服装色彩优雅许多。即使对蜘蛛感到恐惧和厌恶的没有经验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蟹蛛的优雅,忍不住要抓起一只着似温顺平和的蟹蛛来观赏一番。
(选自《昆虫记》)
( 1 )本文介绍了关于“蟹蛛”的哪些知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烟火气
1)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
2)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我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晕。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
3)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改善生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非是在玉米饼中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母亲每每为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4)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囱通向屋顶。每当在野外割草或是放学回来,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像是一缕缕薄薄的溪流,从一个个高高矮矮的烟囱里涌出来,流向天空,飘向远方。在晴天的傍晚,那炊烟也成了赭红色,好似片片油彩,令我痴迷陶醉,这么多年来一直埋藏在记忆里。
5)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埂上许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烟囱、每一道炊烟。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透过炊烟,我们可以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吧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
6)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浓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维系着整个村庄,也承载着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
7)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做菜。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地飞舞。
8)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厨房狭小而局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因为在她忙碌的身影里,有着无法割舍的、承欢膝下的满足与幸福,那碗里除了盛装食物,还盛放着浓浓的亲情。
9)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
(有删改)
( 1 )阅读②-③段,简要概括作者写了母亲与我的哪些事?①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
②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 , 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
( 3 )文章第⑨段结尾,为什么作者说“不会再有饥饿感”?路边长看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已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怍文,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