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活动筹划准备过程中,学生和老师进行了商讨与互动。下列师生交流过程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 熊老师说:“凡获得一等奖的同学,语文组将惠赠《世说新语》一册。” B: 张老师说:“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欢迎垂询。” C: 小宁同学带来自己曾经出版的描写动物的习作,对老师说:“奉上拙作一本,请您不吝赐教。” D: 小薇同学邀请一位专家到校参观指导,专家说:“届时我有事走不开,改日我一定赏光拜访。”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廓然无累 文采藻饰 精血成聚 起承转合 具体而微B: 人情炼达 有例可援 相得益彰 尽态极妍 获益匪浅 C: 来势汹汹 轻飞漫舞 张皇失措 鳞次栉比 中流砥柱 D: 遍稽群籍 踉踉跄跄 谨具贺仪 怒不可遏 恪尽职守 |
3、 | 下列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唧唧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古代的许多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 ⑤①②③⑥④B: ⑤③⑥①②④ C: ⑤③①②⑥④ D: ⑤①②⑥③④ |
4、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年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B: 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事实充分证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C: 在节能环保型的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进一步增强。 D: 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
5、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拂晓时分辽阔壮美水天相接图,营造了一种苍茫无际、瑰奇雄伟的意境。 B: 中间两句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后两句虽然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但词人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 D: 这首词词风豪迈,巧妙用典,梦幻生活、历史与现实,气势恢宏,展示了豪放不羁的性情。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属于词语活用的是( )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⑥⑦ D: ②③④⑤⑥⑦ |
7、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那段日子里,每当我的思念 得将要溃堤时,竟是书中许多句子和意象安慰我、帮助我平静下来。 ⑵每年中考期间,宁波市交警部门就会根据当时的实际交通情况,对部分路段采取临时交通 等措施,保障了考试顺利进行。 ⑶戏台楼口百子图这组浮雕,人物造型神情兼备, ,刀法精湛,体现了明清时期宁波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 A: 汹涌 管制 惟妙惟肖B: 汹涌 管辖 绘声绘色 C: 冲刷 管制 绘声绘色 D: 冲刷 管辖 惟妙惟肖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竹篾 拌脚石 闻名遐迩 振聋发聩 B: 祥和 雷阵雨 鸦鹊无声 险象迭生 C: 秘诀 家具城 休戚与共 变本加厉 D: 急躁 里程碑 提纲挈领 鼎立相助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C: 气势恢宏的胜利日阅兵仪式,让屏幕前的师生看得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D: 我市因经济建设成效好而获得国务院“点赞”,这骇人听闻的消息令全市人民欢欣鼓舞。 |
10、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萧索 应酬 糊涂荒唐 B: 纯粹 驱除 与日具增 C: 世面 端详 迟疑不诀 D: 糟塌 煞白 郑重其事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C: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旨在表达词人对圆月满腹怨恨之意。 (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其人徐俯拾齿置于怀 徐 ②自当有史官书之 当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注意画线词含义。 上怒,诘其故。 ( 3 )从文中看,上“惧”的是 “说”的是 ( 4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个贪玩又专制霸道的昏君。 B: 是个专制但知错就改的明君。 C: 是个胆小又笼络人心的昏君。 D: 是个有大胸怀大气度的明君。 |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年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是全民参与,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锵锵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吃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我一直觉得,乡村戏台下,是滋生爱情的地方。戏台上,才子佳人,传情达意;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
⑤我的视线穿越了一片黑脑瓜,落到戏台上。眼睛里,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敲着耳鼓的,是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泼,机灵灵,惹人爱!花脸的唱腔,有慷慨的气韵,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听!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她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再看一场年戏。
( 1 )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①“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②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 3 )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 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⑦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⑧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⑨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选自《意林》)
( 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 )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3 )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 5 )请结合文章论点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一边在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也在尽力描绘属于自己的风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风景走远了,模糊了,但也有一些风景在我们心头留下了一种深刻而单纯的依恋和怀念。
请以“逝去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 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 不少于600字。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