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怔怔(zhèng) 梁(jĭ) 强不舍(guō) 气冲牛(dòu)
B: 据(jié) 发(jiŏng) 孜孜不倦(zī) 而不舍(qiè)
C: 哑(yīn) 聪(yĭng ) 辛苦恣(suī) 德量力(dù)
D: 难(jié) 骗(kuᾲng) 味同蜡(jiάo) 轻怕重(niᾱn)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或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年来,关于这幅画所反映的事件的真实性,学者们莫衷一是
B: 我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表示,中国的转基因技术推广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首当其冲
C: 景忠山,古岩峥嵘,苍松蔽日,云雾飘渺 , 1872级台阶直达峰顶,有“灵山秀色”之美称。
D: 世人对于金字塔与众不同之处的研究,已经写成了十几本厚厚的典籍专著,他早都一一拜读过。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品。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中国结”的全称就是“中国传统装饰结”,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④③②⑥①⑤
D: ④①③②⑤⑥
4、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希望的肥皂泡________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________总得粜出;________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A: 既然 也 而且
B: 不但 却 或者
C: 因为 所以 或者
D: 虽然 可 而且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然勒功”讲的是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的事。
B: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D: 《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6、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妥帖 绮丽 震慑 一泻千里
B: 妖娆 谛听 融洽 心旷神怡
C: 皎洁 闲暇 伶俐 无与伦比
D: 锤炼 惬意 扼制 眼花瞭乱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近期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我们又看到了董卿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声音。
B: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C: 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D: 随着共享单车在成都市的大量投放,使市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8、

下列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秋十月,金风送爽。校园艺术节的歌舞比赛如期举行。同学们身着各色艳丽的服装,花枝招展的,在舞台上展示着属于她们这个特定年龄的才艺。
B: 他们这群建筑工人真是太劳累了,竟然就在工地这块巴掌大的水泥地上栖息 , 纯属累不择地。
C: 茶山竹海被誉为重庆的后花园,一年四季层峦叠嶂,竹木吐翠,可谓美不胜收
D: 张老师有个绰号叫“无敌”。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静息的时候只要他往门口一站,原本闹翻天的教室立刻就变得鸦雀无声了。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 “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10、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联。( )
上联: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
下联:
A: 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
B: 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C: 琳琅满布,经营百样繁华。
D: 小小梨园,上演生旦净丑。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赏析《根》,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 1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 2 )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败奔,同敞危坐不,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往之家________败奔________

同敞危坐不________同敞自灵川至________

( 2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 3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行天下大道/录毕,走送(《送东阳马生序》)
B: 是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曹刿论战》)
C: 幽之民舍/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岂不大丈夫哉/臣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以是服同敞。

②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 5 )【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山音

①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②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桌永别了。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生生这么断了。

③“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④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⑤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的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⑥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⑦我惊讶于她忽然会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讲这些,更惊讶于她没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极的悲伤,却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个正当年华少女的冷静自持。仿佛外公的离去对于她来说只是送别一只北归的鸟,是注视一片摇落在厚厚腐殖质中难觅踪迹的叶子。我明白,可能对于她,离别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⑧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⑨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在很多个梦境里都幻想逃离城市,水泥森林将我围困在高梁飞架之间。我不由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⑩她不能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⑪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⑫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⑬“真的?”

⑭“真的!”

⑮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深情在睫,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⑯是山音。

( 1 )请赏析第④段中面线的句子。
( 2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⑤段中划线词语“鸿沟”的理解。
( 3 )请结合全文概括小女孩的形象特征。
( 4 )结尾⑯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碗米粉

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 1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 4 )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用意何在?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以前我们总是很任性,现在我们慢慢长大,逐渐变得成熟,学会了很多。例如,学会了尊重老师,学会了关心同学,学会了孝敬父母,学会了与人分享。

请以“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从“尊重老师、关心同学、孝敬父母、与人分享”四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班级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