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邵阳市隆回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或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lán)珊 虬枝 (qīn)差 毛骨悚然
B: (zhàn)蓝 庇护 (xī)戏 唾手可得
C: (bìng)溅 沉淀 (jiàn)或 明辨是非
D: 彷(huáng) 恐吓 狭(ài) 锲而不舍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名潜,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马说》通篇采用的是对比的写法,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 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我的母亲》是作者中年时回忆童年时代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C: 鲁迅既赞美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又通过朔方的雪来赞美那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和献身精神。
D: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散文诗《海燕》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勇敢形象,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3、对《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心思想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自己勤奋自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学问,刻苦自学,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B: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C: 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与现在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并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期望与勉励。
D: 作者以自己学有所成亲身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程度,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并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渲染喇叭、唢呐极为响亮的声音,先声夺人,营造出一种乱哄哄的不安定的气氛。
B: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出了人民对于喇叭声的反应,反映出当时腐败的官吏祸害百姓的行为已经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C: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用比喻手法,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官吏。
D: “水尽鹅飞罢”的意思是,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辟(xié) 年(mù) 张目结(shé)
B: 鲜(yú) 情(wèi) 连不断(mián)
C: 篱(ba) 痕(tái) 密匝(zhā)
D: 喝(yāo) 尖(bān) 井山(gāng)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B: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它还有“美文”“小品文”“随笔”之称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往往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7、选出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画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该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B: 《简·爱》塑造了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简·爱,她和罗切期特之间的经历一波三折。当她再次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罗切斯待已双耳失聪,双腿残疾,但简·爱依然爱他。
C: 《童年》中的外祖母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有光辉的艺术形象之一,她无私的爱温暖了阿廖沙的心灵。
D: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恩必报、有仇必复,曾醉打蒋门神、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
8、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寒噤 鞠躬 触目伤怀
B: 肃穆 惶急 情郁于中
C: 狼籍 蹒跚 鸡零狗碎
D: 噩耗 焦灼 月明风清
9、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神女峰高高地耸立在大江之滨,,远远望去,就像它身上裹着一袭蝉羽般的云裳,在风中飘动。有时,,人们也会觉得这神女在轻舒长袖翩翩起舞呢。

A: ①长江的白云,终日在它的身边飘拂 ②随着飘拂的白云
B: ①它的身边终日飘拂着长江的白云 ②随着那白云的飘拂
C: ①它的身边终日飘拂着长江的白云 ②随着飘拂的白云
D: ①长江的白云,终日在它的身边飘拂 ②随着那白云的飘拂
10、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hè) 隐(yào) 风(mǐ) 浩浩汤汤(tāng)
B: 那(chà) 粗(guǎng) 阴(yǔ)) 良不齐(yǒu)
C: 怨(mái) 婷(pìn) 职(chèng) 揉造作(jiāo)
D: 堂(lòng) 潺潺(chán) 笨(zhuō) 相形见(ch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答题。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 1 )“龙钟”、“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 2 )此诗是诗人天宝八年赴安西途中所作,请回答此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 )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醉翁之意________ ②树林阴翳________

③太守之其乐也________者中________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段将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由近到远、由点到面介绍了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 第二段通过描写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变化,抒发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的快乐心情。
C: 本文第三段依次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
D: 《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4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端午节的“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对我国端午节起源,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他秉直爱国,政绩显著,却被罢黜,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人怀念他,在每年端阳节时向江心投掷粽子、油糕等食品,用意有二:一是让江中的蛟龙鱼鳖等吃这些食品,免得伤害屈原尸体;二是祭奠屈原,让他的亡灵亦享有人间的食品。另有图腾祭日、镇妖避邪日、伍子胥的祭辰、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等说法。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传说各异,所以除了龙舟竞赛,各地还有很多不尽相同的节日活动,比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艾草,佩香囊,涂雄黄等等。当然,在现代中国,尤其在大城市,端午节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仪式,如挂艾草、涂雄黄等正在被人们淡化。

近年来,受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影响,端午节以及相关的端午文化正越来越多的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东南亚、澳洲、美洲、欧洲等地的若干国家,都有民间团体在端午日举行各种活动,端午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节日。

材料二:

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有所不同。中国的端午节只在农历五月初五一天,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他们所祭祀的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等十二位神灵。

在庆典活动中,有各种娱乐活动,如戴假面具跳舞、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近年来,还加入了跆拳道、足球赛、歌唱现代歌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传统民俗庆典活动加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尤其是青年人的积极参与,使传统节日拥有了新的活力。

材料三:

2005年10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对于这个结果,我国民俗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今增强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从许多报道看,江陵端午祭的胜出,首先在其传统核心部分仍然保存完好,而且江陵市政府近年来又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大力推广。一位参加过江陵端午祭的中国民俗专家还指出,仅靠传统礼仪的功能是难以将江陵端午祭延续到今天并加大影响力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令国人反思。

( 1 )材料一分别从名称含义、________、民俗活动、________这几个方面介绍端午节。
( 2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江陵端午祭有哪些不同之处。
( 3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在对待文化遗产上,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寻找木头里的声音》,完成小题。

寻找木头里的声音

牛放

木头里一定是藏有声音的,一个懂得木头的人能够发现那些藏匿的声音。

音乐家是解读声音的高手,他们可以将散落在木质里的声音编织成音乐,像引导清泉一样让木质里储存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让那些大地生命、森林鸟语、天空流云经久不衰地穿越时空,流进人们的耳朵。

而要想找到木头里的天籁之声,需要既懂得木头又懂得音乐的人,何夕瑞就是这样一个人。

何夕瑞1945年生于重庆荣昌县。他的母亲是音乐教师,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父亲是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何夕瑞继承了父母的基因而颇有音乐天赋,识谱、拉琴,只要稍加指点,便能掌握八九分。他12岁时,父母双双被划成了右派分子,命运发生了转折。他13岁当了给人挑送东西的“挑夫”,16岁时,正式叩头拜师成了木匠学徒。何夕瑞天资过人,生就是块当木匠的料。一年后,他的手艺竟然超过了所有的师兄弟,成为师傅最看重的徒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厂里的文艺演出做了一把二胡,结果这把琴竟成了厂里的宝贝,谁拉都夸琴的音色好,这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

正是这个机缘,改变了何夕瑞。木头与声音结合的魅力,让他如醉如痴。此后,他迷上了制作乐器,而他决定这样干了,九头牛也拉不回头。

1979年,34岁的何夕瑞带着自制的小提琴来到四川音乐学院,恭敬地恳请内行鉴定他的“成果”。他踌躇满志,自制的小提琴在小城荣昌已经是名闻遐迩了,他更希望这把琴可以登上音乐学府的大雅之堂。然而,教授的话泼了他一头冷水。“这明明是板胡的声音,”教授拉了何夕瑞的琴后说,“不是模仿就能制作小提琴的,一个好的制琴师是在音乐的灵感中获得制琴的技巧。”这番话对于信心十足的何夕瑞来说既是当头打击,又是明路的指引。百折不挠的何夕瑞看到的是后者。他心中堵塞很久的暗渠仿佛一下子被凿通了。

从此他走路睡觉都在想着他的“琴事”,这个初中未毕业的木匠,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知识,一边继续探索着制琴技术。他渐渐发现,制琴的木材选择至关重要,而木材材质的好坏,与其生长的土壤、气候、海拔以及树种都密不可分。他越是往深里钻研越是感到事情艰难,也越是被深深吸引。

(A)何夕瑞,一个中国乡镇的木匠,在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迈着坚定的步子。他无数次去到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里,在高山沟谷之间仔细寻找他认为的优质木材——那种藏匿着万千美妙音律的优质木材。1997年7月他去西藏找木材,在杳无人烟的阿里地区寻找了32天,最后因“弹尽粮绝”困于山中,差点把命丢在藏北。那些经过千辛万苦弄回家的木材是他的宝贝,家里没有谁敢随便动。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叮叮当当,哗哗啦啦,又是锯又是敲,什么工具都用,什么声响都有……设计、制作、失败,再设计、再制作、再失败。木材、时间在他的坚忍中消耗和流失。他的信念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失败的锤炼。

何夕瑞吃尽苦头,终于发现了木头藏匿声音的种种奥妙,终于透彻地掌握了制作小提琴的要领,并完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这时,他发现自己追求的并不止于此,他要制造的是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小提琴”。何夕瑞认为西方的小提琴体型是西方少女的胴体,宽肩、丰乳,个性张扬;而中国的小提琴应该是唐朝的少妇,削肩、蜂腰、肥臀,含蓄温婉,性格内敛。但是小提琴一旦改变原来固有的造型,声音也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想将造型与声音完美融合,无疑是个世界难题!因此,中国式的小提琴也许是这位木匠的非分之想罢了。但他生性就是一个善于给自己出难题的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个重庆荣昌木匠研制的中国小提琴“何氏三圆琴”诞生了。这把有着显著中国特色的“中国小提琴”,震惊了世界。2011年4月30日,何夕瑞迎来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邀请,他研究自制的“何氏三圆琴”走进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专场演奏结束后,现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传达出了所有听众的称赞与享受音乐饕餮的满足。专家们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琴的音色如同散发着橡木味的陈年葡萄酒般沁人心脾,从低音到高音,清澈透明,无一杂音,特别是高位音,声如珠玑。”

好一个(B)何木匠

一次偶然的拜访,我看到何木匠的院子里堆积了很多木头,知道这些木头都是他从遥远的森林中寻觅来的,甚至每一根都可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年届七十的何木匠一定不愿意让这些蕴藏着无数美妙声音的木头永远沉睡,他想用他那双灵巧的手将那些酣睡的声音唤醒。然而这些木头却让我为何木匠担心,如果他将它们全部制做成琴的话,一定会被累死许多次的。我看着一天天老起来的何木匠,心中不由为他祈愿:老命只有一条,千万不能硬拼。

(C)何大爷,您还是慢慢来吧!

(选自《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 1 )为了寻找木头里的声音,成为好的制琴师,何夕瑞做出了哪些努力?
( 2 )对人物称呼的变化,往往与记叙的内容相匹配,也往往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请仿照示例,分析不同的称呼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何夕瑞:他在找木头和制琴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重之情。

B.何木匠:________。

C.何大爷:________。

( 3 )本文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以下是百度百科中“何夕瑞”词条。

何夕瑞,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有人认为这一内容应该写入文中,有人认为不应该。请你结合词条内容和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⑷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