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或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句话形容名著阅读感受,可以这样表述:“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读《简爱》有感”“我也可以旧事重提——读《朝花夕拾》有感”“见字如面 墨短情长——读《傅雷家书》有感”。 B: 艾青常用“土地”的意象,表达对光明、自由、胜利的不懈追求,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身上也能体现这种追求。 C: 敬辞是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对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老”“足下”“鄙”“愚”等。 D: 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体,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赠序是古人专为送亲别友而写的文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朱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
2、 |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作品________中的人物( ) A: 《太阳照常升起》 B: 《乞力马扎罗的雪》 C: 《老人与海》 D: 《丧钟为谁而鸣》 |
3、 | 大家都和着他的节拍唱了起来。( ) B: hè C: huó D: huò |
4、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方歪曲新疆问题完全是“强盗逻辑”,旨在阻遏中国的发展,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B: 近一段时间来,乱港分子不断散布谣言,中伤政府、离间警民,同时美化犯罪、开脱罪责,乱港用心水落石出。 C: 我们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对古代先贤的思想,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抽丝剥茧地梳理和提炼。 D: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进取和开放包容相得益彰。 |
5、 | 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 《伤仲永》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C: 《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课文《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D: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同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
6、 | 下列词语书写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眼花潦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B: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彰,表彰。 C: 思贤如渴:比喻不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D: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
7、 | 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 也会表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B: 张永明明有一个很好的跳槽机会,只是因为决心下得迟点,因而痛失良机。 C: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 ,一种大将风度。 D: 由于袁隆平凭借着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出色成就,使自己跻身于伟大科学家行列。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深圳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B: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 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要求的标准。 D: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
9、 |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B: 这次比赛经过大家的努力,适得其反的获得了第一名。 C: 在这次抗震救灾活动中,李刚处处带头,他真是悲天悯人呀。 D: 王明做操很规范,循规蹈矩的,值得大家学习。 |
10、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选拔评审组成员时,对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评审组成员。(“经历”包括“任职时间”,不能并列,删除“任职时间”)B: 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上百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使机体发生病变,会引发心血管、肺癌等严重疾病。(删除“使机体发生病变”) C: 去冬今春,频发的雾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应引起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互换位置) D: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删除“和质量”) |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A: “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 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 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石潭记》 B: 不可久居/居无定所 C: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D: 乃记之而去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2 )翻译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
家信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位您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
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一页页沾满路遥《平凡的世界》式的湿漉气息。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玄深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
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一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南杂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予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写道:“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祖父却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⑥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包装盒纸,香烟品牌是“大前门”。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
⑧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这类黄草纸是南杂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当时,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浆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⑨“凭君奠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莫如杜牧.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 1 )文章第①段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紫藤萝瀑布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
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líng)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⑤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qiú)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⑦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 1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紫藤萝的________景象和人的________心情,其中“流。着”与词语“________”相照应。( 2 )第③段中“挨”“接”“推”“挤”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 3 )体会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①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赏析这句话)
②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4 )第①段中“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结尾写“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活中的一丝阳光,爸爸妈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次帮助……都让我们感到了温暖。
请以“温暖,就是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真实,不得抄袭;②书写工整,不得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